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

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

轻盈红脸小腰身,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

蓬山才调最清新,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捲水晶簾额」句,名《水晶簾》,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簾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楚守周豫出舞鬟」:傅注本无题,兹从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题同元延祐本,其下并多出「因作二首赠之」六字,二首中之另一首为《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周豫:龙榆生笺:「未详。」 绀绾(gàn wǎn):龙榆生笺:「《广韵》:『绀,古暗切,音赣。』《说文》:『帛深青扬赤色。』《广韵》:『绾,乌患切,音畹,钩系也。』」 蟠髻:珍重阁本作「鬟髻」。 叠鼓忽催花拍:傅子立注:「今乐府,大鼓则有叠奏之声,曲拍则有花十八花九之数,盖舞曲至于叠鼓花拍之际,其妙在此,故曰『鬬精神』。」刘尚荣按:「事详《文选·卷二十八·谢玄晖〈鼓吹曲〉》:『叠鼓送华辀。』注:『小击鼓谓之叠。』又,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三·〈六幺〉》:「欧阳永叔云:「贪看《六幺》花十八。」此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乐家者流所谓『花拍』,盖非其正也,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而舞筑球《六幺》,至『花十八』益奇。」」 蓬山:傅子立注:「汉之图书,悉聚东观。是时文学之士,称东观为老氏藏道来蓬莱山。盖蓬莱,海中神山,而仙府幽径,秘录皆在焉。」刘尚荣按:「《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玄孙)窦章传〉》:『章字伯向。少好学,有文章,……太仆邓康闻其名,请欲与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康遂荐章人东观为校书郎。』章怀太子注:『言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径秘录并皆在焉。』傅注本于此。」 最清新:元延祐本作「更清新」。 缠头: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舞罢锦缠头。』」刘尚荣按:「句出《即事诗》,《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二》:『锦纒头以赏歌舞者。开元时,富人王元宝常会宾客。元宝富于财而无文采,亲友问曰:「昨日高会有何佳谈?」元宝视屋角良乆曰:「但费锦纒头耳!」』」



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苏轼〕 〔宋〕

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

只应飞燕是前身。

共看剥蔥纤手、舞凝神。

柳絮风前转,梅花雪里春。

鸳鸯翡翠两争新。

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南歌子·湖州作

〔苏轼〕 〔宋〕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

小园幽榭枕蘋汀。

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

两山遥指海门青。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南歌子·送刘行甫赴馀姚

〔苏轼〕 〔宋〕

日出西山雨,无情又有情。

乱山深处过清明。

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

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且将新句琢琼英。

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宋〕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双荷叶·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

〔苏轼〕 〔宋〕

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

双荷叶。

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背风迎雨流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

先秋折。

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如梦令·题淮山楼

〔苏轼〕 〔宋〕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

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

〔苏轼〕 〔宋〕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

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

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覆霜操

〔苏轼〕 〔宋〕

桓山之上。

维石嵯峨兮。

司马之恶。

与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

维水弥弥兮。

司马之藏。

与水皆逝兮。

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

〔苏轼〕 〔宋〕

怪见眉间一点黄,诏书催发羽书忙。

从教娇泪洗红妆。

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冰霜。

归来衫袖有天香。

阳关曲·赠张继愿

〔苏轼〕 〔宋〕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前古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