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题淮山楼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

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 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此调本名《忆仙姿》,五代後唐庄宗李存勖(Xù)创调,词存《尊前集》。宋苏东坡用此调时改名《如梦令》,其词序云:「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阙。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周美成又因此词首句,改名《宴桃源》。沈文伯词有「不见,不见」叠句,名《不见》。张东泽词有「比著梅花谁瘦」句,名《比梅》。《梅苑》词名《古记》。《鸣鹤馀音》词名《无梦令》。魏道辅双调词名《如意令》。此调两个二字叠句,最难处理,而且必须与上下句语意连贯。《词谱》此句第一字作可平可仄,但当依《词律》此句作「平仄」,如秦少游作「消瘦」「无寐」「回首」「肠断」「无寐」。此调四个六字句,俱为「仄仄平平仄仄」。两个二字句,为「平仄」。此六句用仄声韵。一个五字句,末字为平声。这样使此词声情低沉凝重。此调于五代仅唐庄宗两词,宋人作者甚众,一般用以抒情,自苏东坡用以游戏和表旷达之情後,亦有用以言志与写景者。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端伯辑《东坡词拾遗》。 淮山楼:龙榆生笺:「《舆地纪胜》:『淮山楼在泗州郡治临淮,其治即旧都梁台也。』」按,临淮故城在今江苏汴洪东南,盱眙对岸,清康熙间没于洪泽湖。 清淮:龙榆生笺引《水经·卷下·淮水》:「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又东,过当涂县北,……又东,过钟离县北。……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 古汴:龙榆生笺:「汴渠故道有二,一为隋以後汴河故道。由前故道至商丘县治南改东南流,历安徽之宿县、灵璧、泗县,入淮。」 松江: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五十四·〈江苏统部·苏州府·松江〉》:「松江源出苏州府之太湖,自昆山县东南流入,经青浦县北二十里,北接太仓州嘉定县界。又东经上海县北,南与黄浦江合,又东入海,曰吴松海口。」


简介

《如梦令·题淮山楼》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第一、二句写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最後三句是虚拟,想象後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该词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

〔苏轼〕 〔宋〕

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

轻盈红脸小腰身,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

蓬山才调最清新,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苏轼〕 〔宋〕

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

只应飞燕是前身。

共看剥蔥纤手、舞凝神。

柳絮风前转,梅花雪里春。

鸳鸯翡翠两争新。

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南歌子·湖州作

〔苏轼〕 〔宋〕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

小园幽榭枕蘋汀。

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

苕岸霜花尽,江湖雪阵平。

两山遥指海门青。

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南歌子·送刘行甫赴馀姚

〔苏轼〕 〔宋〕

日出西山雨,无情又有情。

乱山深处过清明。

不见彩绳花板、细腰轻。

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且将新句琢琼英。

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宋〕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

〔苏轼〕 〔宋〕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

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

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覆霜操

〔苏轼〕 〔宋〕

桓山之上。

维石嵯峨兮。

司马之恶。

与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

维水弥弥兮。

司马之藏。

与水皆逝兮。

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

〔苏轼〕 〔宋〕

怪见眉间一点黄,诏书催发羽书忙。

从教娇泪洗红妆。

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冰霜。

归来衫袖有天香。

阳关曲·赠张继愿

〔苏轼〕 〔宋〕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前古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千秋岁·徐州重阳作

〔苏轼〕 〔宋〕

浅霜侵绿,发少仍新沐。

冠直缝,巾横幅。

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金菊。

秋露重,真珠落袖沾馀馥。

坐上人如玉。

花映花奴肉。

蜂蝶乱,飞相逐。

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

须细看,晚来月上和银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