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三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

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 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

”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

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不觉悚汗。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王汝中、钱德洪陪先生坐着。先生环顾大家说:“大家的学问长进不大,主要是由于没有立志。” 侯璧站起来说:“我也愿意立志。” 先生说:“不能说你没立志,但你立的还不是一定要成为圣人的志。” 李侯璧回答说:“我愿意立一定要成为圣人的志。” 先生说:“你真有做圣人的志向,良知就需纯洁明亮。如果良知上还留有别的牵挂,就不是成为圣人的志向。” 李侯璧以前听先生说立圣人之志时,心里还不太服气,此时亲耳听到不觉悚然汗下。


注释

何廷仁(1486—1551),字性之,号善山;李侯璧,名珙,浙江永康人,以上诸位皆阳明学生。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四

〔王守仁〕 〔明〕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五

〔王守仁〕 〔明〕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

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

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

故迩来只说‘致良知’。

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

此便是学问头脑。

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六

〔王守仁〕 〔明〕

一友问功夫:“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

如何则可?

”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

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

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七

〔王守仁〕 〔明〕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

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八

〔王守仁〕 〔明〕

先生曰:“‘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

‘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

‘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 问:“如何道即是教?

” 曰:“道即是良知。

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二

〔王守仁〕 〔明〕

先生曰:“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一

〔王守仁〕 〔明〕

先生语陆元静曰:“元静少年亦要解‘五经’,志亦好博。

但圣人教人,只怕人不简易,他说的皆是简易之规。

以今人好博之心观之,却似圣人教人差了。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十

〔王守仁〕 〔明〕

王汝中、省曾侍坐。

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

” 省曾起对曰:“不敢。

” 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学的模样。

”汝中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一章略见。

” 先生曰:“然。

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

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

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

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

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

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九

〔王守仁〕 〔明〕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

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

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八

〔王守仁〕 〔明〕

问:“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

” 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

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

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

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

’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

只要自修何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