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答李公择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後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注释

阳关曲:词牌名。因唐王摩诘《送元二使安西》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而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钦定词谱》:「本名《渭城曲》。宋秦少游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卽《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阳关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仄仄仄平仄句,平仄平平平仄平(韵)。』宋东坡词三首,其第二句,一首云:『银汉无声转玉盘』,一首云:『才到龙山马足轻』,则此词『客』字可平也。至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仄』,苏词三首皆然。若平仄一误,卽非此调。按此亦七言绝句,唐人为送行之歌,三叠其歌法也。东坡论三叠歌法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查元《阳春白雪集》,有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云:『渭城朝雨,一霎裛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与东坡论吻合,并附录之。」熊梅云按:「《阳关曲》一调为王右丞所创,体式乃折腰体七绝。坡翁本曲子中缚不住者,而此调则持律甚严。细加参校,首句第五字宜入;次句第五、六字当用『上入』;第三句末三字须『入平上』;结句第二字『入』,末三字宜『平去平』。」又按:「首句第四字,王词用『雨』字,苏词则用『尽』、『好』、『下』、三字。『雨』与『好』字,上声无疑;『尽』,《康熙字典》引《广韵》作「慈忍切」,上声;『下』,《康熙字典》引《广韵》作『胡雅切』,上声,谓『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方位也;又引《集韵》作『亥驾切』,去声,谓『降也,自上而下也』,动作也;『城下』者,方位也,故当读上声。第二句第五字,《东坡乐府》作『旧』,去声;而《东坡诗集》则作『古』字,上声,此从《东坡诗集》本。」故《阳关曲》谱补订如下:「仄平平上入平平,中仄平平上入平。仄平仄仄入平上,平入平平平去平。」 「答李公择」:《东坡诗集》收此篇,「阳关曲」作「阳关词」。傅注本题作「李公择」。兹从《东坡诗集》题。 李公择:李常,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时守齐州。龙榆生笺引《淮海集·尚书李公择常行状》:「神宗初,为右正言,力诋新法,落职,通判滑州。岁馀复职,知鄂州,徙知湖州。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徙知齐州。」 济南:傅子立注:「济南,今齐州。」刘尚荣按引《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京东东路·济南府〉》:「济南府,上,济南郡,兴德军节度。本齐州。先属京东路。咸平四年,废临济县。元丰元年,割属京东东路。政和六年,升为府。」 才到:《东坡诗集》作「行到」。 龙山:傅子立注:「未达济南三十里,有镇曰『龙山』。」刘尚荣按:「元于思容撰《齐乘·卷四》:『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 霅(Zhá)溪:傅子立注:「霅溪,在吴兴。李公择曾知此郡。公尝次公择云:『夜拥笙歌霅水边。』」刘尚荣按引《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湖州·吴兴郡·乌程县〉》:「霅溪在(乌程)县东南一里,凡四水合为一溪。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德淸县前北流至州南兴国寺前曰霅溪,东北流四十里合太湖。顾长生《三吴土地》云:『有霅溪,水至深。昔徐陵《孝义碑》云:「淸霅沵沵,深穷地根。」』按字书云:「霅者,四水激射之声也。」』」又按「东坡句出《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边』原作『滨』,见《东坡诗集·卷十五》。李常,字公择,《宋史·卷三百四十四》有传。熙宁中徙知湖州、齐州。东坡时离密改知徐州,赴任途经济南过李公择,有诗唱和,词相赠。」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王注:「霅溪在湖州。」又引《钦定大淸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二·〈湖州府·霅溪〉》:「霅溪在府治南,卽诸水所汇也。《寰宇记》:『在乌程县东南一里,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德淸县前北流至州南兴国寺曰霅溪,凡四水合为一溪,东北流四十里入太湖。字书云:「霅者,四水激射之声也。」』《府志》:『霅溪,卽江子汇也。其源从南来者,馀不溪、前溪、北流水,三水会于岘山,漾而入定安门。从西来者曰苕溪,自淸源门而入。四水总聚于江子汇,霅然有声,故谓之「霅溪」,又谓之「霅川」。』」 还作:《东坡诗集》作「时作」。 《阳关》肠断声:傅子立注:「唐王摩诘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人多画为图,谓之《阳关图》,卽此曲。」刘尚荣按:「句见《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後题作《渭城曲》。宋李龙眠有白描《阳关图》,见《宣和画谱》。」龙榆生笺引唐·李义山《赠歌妓二首》诗:「断肠声里唱《阳关》。」


简介

《阳关曲·答李公择》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西元一〇七七年)。一、二句写雪後初晴道路更加好走,马儿轻快自如,济南就快要出现在眼前时的欢快的期待。三、四句借着写湖州歌女,表达怀念友人李常的心情。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和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东坡将与友人李公择重逢的喜悦之情。 一、二句写雪後初霁,济南在望时的心情。将到济南时,见到大雪之後初次放晴,东坡心中豁然开朗,不由赞叹济南的春光美好。东坡刚到济南城东六十里处的龙山镇,便感到马蹄轻快了。这两句是卽景而兼卽事,并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旅况的叙述,传达出轻鬆、欢快的心情,而这同卽将与友人公择相见是分不开的。「马足轻」,应是从王摩詰《观猎》诗「雪尽马蹄轻」一句变化而来,既关合自己风雪载途的旅况,与前句「雪初晴」相照应,又是借物写人,体现出人的轻快的心情,所以显得自然入妙。 三、四句重提旧事,写当年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并提醒公择不要忘怀。其所以如此着笔,一是因为公择来齐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东坡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时,又曾过访公择于湖州,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二,此处写歌女(其社会身份是歌妓)送别,与唐、宋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写歌女临别时极度伤心(「肠断声」),带有夸张的成分,因而又成为东坡、公择二人之间的戏谑之辞。第三,东坡藉写湖州歌女伤别,来表达自己的怀友之情。这是一种「请客对主」的写法,歌女尚且如此,何况东坡别後怀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会勾起公择对旧日会面与交往的联想,而使友谊的温馨油然而生。 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记录了东坡要与友人公择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和对过去东坡、公择二人离别时情景的追思。


赏析

晚淸·郑瘦碧《手批〈东坡乐府〉》:「是阕第三句第五字,以入声为协律,盖昉於『劝君更进一杯酒』也。」



浣溪沙·荷花

〔苏轼〕 〔宋〕

四面垂杨十顷荷,问言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宋〕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殢人娇·小王都尉席上赠侍人

〔苏轼〕 〔宋〕

满院桃花,尽是刘郎未见。

于中更、一枝纤软。

仙家日月,笑人间春晚。

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

密意难传,羞容易变。

平白地、为伊肠断。

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

须信道、司空自来见惯。

洞仙歌·咏柳

〔苏轼〕 〔宋〕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苏轼〕 〔宋〕

一别姑苏已四年。

秋风南浦送归船。

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杏丹依旧驻君颜。

夜阑相对梦魂间。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苏轼〕 〔宋〕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

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

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

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江神子·东武雪中送客

〔苏轼〕 〔宋〕

相从不觉又初寒,对尊前,惜流年。

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

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

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

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阑。

江神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苏轼〕 〔宋〕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画堂春·寄子由

〔苏轼〕 〔宋〕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苏轼〕 〔宋〕

东武南城,新堤畔、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试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