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麻黄

释名 亦名龙沙、卑相、卑盐。

气味 (茎)苦、温、无毒。

(根节)甘、平、无毒。

主治 流行热病(初起阶段)。

用麻黄一两,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

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

伤寒黄疸。

用麻黄一把,去节,棉裹,加酒五升,煮至半升,一次服完,微汗见效。

此方名“麻黄醇酒汤”。

黄肿、脉沉、小便不利。

用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

每服一升。

盖厚被让出汗。

不汗,须再次服药。

注意避风寒。

此方名“甘草麻黄汤”。

风痹冷痛。

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

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

注意避风。

产后腹痛,血下不止。

用麻黄去节,研成末。

每服一匙,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上。

心下悸病(按:即心胆怯惧,胸部不快)。

用半夏、麻黄,等分为末,加炼蜜和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丸,水送下。

一日服三次。

此方名“半夏麻黄丸”。

中风。

用麻黄(去根)在慢火上煎熬,逐步加水,最后熬成膏,收存备用。

每服一、二匙,热汤送下。

盗汗、阴汗。

用麻黄根、牡蛎粉,共研为末,扑身上。

又方: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

外用麻黄根、旧蒲扇,共研为末,扑身上。

诸虚自汗(夜卧更甚,久则枯瘦)。

用黄芪、麻黄根各一两,加牡蛎(淘米水浸洗后煅过)一起制成散剂。

每服五钱,以水二碗,小麦百粒煎服。

阴囊湿疮。

用麻黄根、石硫磺各一两,米粉一合,共研为末,涂敷患处。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木贼

〔李时珍〕 〔明〕

气味 (茎)甘、微苦、无毒。

主治 目昏多泪。

用木贼(去节)、苍术(淘米水泡过)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茶调下。

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

急喉痹塞。

用木贼在牛粪火上烧存性,每服一钱,冷水送下,血出即安。

血痢不止。

用木贼五钱,水煎,温服。

一天服一次。

泻血不止。

方同上,一天服二次。

肠痔下血。

用木贼、枳壳各二两,干姜一两,大黄二钱半,一起在锅内炒黑存性,研细。

每服二钱,粟米汤送下。

甚效。

大肠脱肛。

用木贼(烧存性)研为末,敷肛部,并把它托入体内。

药中加龙骨亦可。

妇女血崩。

用木贼、香附子各一两,朴硝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连渣服下。

一天服二次。

脐下痛者,加乳香、没药、当归各一钱同煎。

忌食生冷硬物及猪、鱼、面等。

此方名“雷氏木贼散”。

月经不净。

用木贼(炒)三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每天服一次。

胎动不安。

用木贼(去节)、川芎,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水一碗,加金银一钱煎服。

小肠疝气。

用木贼锉细,微炒为末。

沸汤送服二钱,有效。

以热酒送下亦可。

附方 李时珍说:“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升也,浮也。

也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之疾也。

本草纲目·草部·狼毒

〔李时珍〕 〔明〕

气味 (根)辛、平、有大毒。

主治 心腹前。

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烂,加蜜成丸,如梧子大。

第一天服一丸,第二天服二丸,第三天服三丸,然后又双一丸起至三丸止,如此循环直以病愈。

腹中冷痛(民证停痰,两胁痞满)。

用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复花三两,共捣为末,加蜜做在做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饭前服。

白开水送下。

每天服三次。

阴疝(睾丸缩入腹中,急痛)。

用狼毒四两、防风二两、附子三两,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日夜连服三次。

寄生虫病。

用狼毒研细,取一钱,加糖一块,临星时空腹服,水送下。

次早即有虫排出。

干湿虫疥。

用狼毒(不拘多少)捣烂,以猪油、马油调搽患处。

睡时勿以被蒙头,恐药气伤脸。

积年疥癞。

用狼毒一两,一半生研、一半炒研,加轻粉三合、水银三钱,共为末,浸清油中三日(油中加茶末少许),蘸油涂患处。

同时以口鼻在药碗上吸气以助药效。

积年干癣(抓破则出黄水,每逢阴雨即痒)。

用狼毒末涂搽。

恶疾风疮。

用狼毒、秦艽,等分为末,每服一匙,温酒送下,一天服一至二次。

本草纲目·草部·灯心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虎须草、碧玉草。

气味 (茎、根)甘、寒、无毒。

主治 伤口流血。

用灯心草嚼烂敷患处。

鼻血不止。

用灯心草一两为末,加丹砂一钱。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喉痹。

用灯心草一把,瓦上烧存性,加炒盐一匙,每取少许吹入喉中。

又方:用灯心草灰二钱,加硼砂粉一钱,和匀,吹喉。

又方:用灯心草、箬叶烧灰,等分和匀,吹喉。

又方:用灯心草、红花烧灰,酒送服一钱。

失眠。

用灯心草煎水代茶喝。

湿热黄疸。

用灯草根四两,加酒、水各半,煮半日,露一夜,温服。

本草纲目·草部·地黄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音户)、芑(音起)、地髓。

气味 (生地黄)甘、寒、无毒。

(熟地黄)甘、微苦、微温、无毒。

主治 吐血唾血,补虚、除热,去痈疖。

用生地黄不拘多少,三捣三压,取全部液汁,装瓦器中,盖严,在热水中熬浓,去渣再煎成糖稀状,做成丸子,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此方名“地黄煎”。

利血生精。

用地黄(切)二合,与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

此方名“地黄粥”。

明目补肾。

用生、熟地黄各二两,川椒红一两,共研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虚损(或大病后,或积劳后,四休沉滞,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小腹拘急,咽干唇燥,饮食无味,多卧少起)。

用生地黄二斤,面一斤,捣烂炒干炒末。

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病后虚汗(口干心躁)。

用熟地黄五两,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分三次服,一天服完。

咳嗽唾血,痈疽劳瘵。

用生地黄汁十六斤、人参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匀,小火熬三昼夜,成膏。

每服一匙,开水或酒送下。

此方名“玉膏”。

吐血便血。

用地黄汁六合,铜器煮开,加牛皮胶一两,等化尽后再加姜汁半杯。

分三次服完。

小便带血、吐血、耳鼻出血。

用生地黄汁半升、生姜汁半合、蜜一合,调匀服。

月经不止。

用生地黄汁一碗,加酒一碗煎服。

一天服两次。

月经不调,久不受孕。

用熟地黄半斤、当归二两、黄连一两,在酒中泡一夜,取出焙干研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米汤或温酒送下。

妊娠漏胎,下血不止。

用生地黄汁一升,泡在酒四合中,煮开几次后服下,不止再服。

又方:用生地黄为末,酒冲服一匙,昼夜各服一次。

又方:用生地黄、熟地黄,等分为末。

每服半两,空心服,白术、枳壳煎汤调下,每日服二次。

此方名“二黄丸”。

妊娠胎动。

用生地黄捣汁,煎开,加鸡蛋白一枚,搅匀服下。

产生血痛(腹中有硬块作痛)。

有熟地黄一斤、陈生姜半斤,同炒干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此方名“黑神散”。

产后中风。

用生地黄五两,捣出汁,生姜五两,也捣成汁。

以生地黄渣浸姜汁中,生姜渣浸生地黄汁中,过一夜。

次日取两药炒黄,焙干,研细。

每服一匙,酒送下。

胞衣不出。

用生地黄汁一升,苦酒三合,调匀温服。

热闷昏迷。

用生地黄汁一碗灌下。

如大渴饮水不止,则用生地黄根、生薄荷叶等分捣烂,榨取汗,加麝香不许,冷水调服。

觉心下顿凉,即不再服药。

疔肿乳痈。

用生地黄捣烂敷患处,药变热,即须更换。

跌打损伤,瘀血在腹。

用生地黄汁三升,加酒一升半,共四升半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完。

眼睛红痛。

用生地黄、黑豆各二两,捣成膏,临卧时先以盐汤洗眼,再以药膏涂盖在眼皮上。

次日晨,用水把药膏浸湿、洗掉。

牙疳脓血。

用生地黄一斤、盐二合,共捣成团,外用面裹住,投火中烧焦,剥出面壳,药中加麝香一分,研匀,贴患处。

牙齿动摇。

用棉裹生地黄放口中细嚼,令药汁作用于齿根,最后将汁涸下。

耳中常鸣。

用生地黄一截塞耳中,一天换几次。

生地黄煨熟塞耳更好。

犬咬伤。

用地黄捣汁涂伤处。

附方 张元素说:“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

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须用之。

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

”王硕《易简方》说:“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本草纲目·草部·牛膝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

气味 (根)苦、酸、平、无毒。

主治 劳疟积久。

用长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发疟前一服,临发疟时一服。

) 消渴不止(下元虚损)。

用牛膝五两,研细,浸入生地黄汁五升中。

日晒夜浸,直到汁尽。

加蜜和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久服于身体有益。

妇女血病(月经淋闭,月经不来,绕脐寒疝痛,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结症瘕不散诸病)。

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出焙干。

另用漆炒令烟尽。

各一两为末,加生地黄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浓糊,团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此方名“万病丸”。

胞衣不下。

用牛膝八两、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

分三次服。

产后尿血。

用川牛膝水煎常服。

喉痹乳蛾。

用新鲜牛膝根一把、艾叶七片,同人乳捣和,取汗灌入鼻内。

不久,痰涎从口鼻流出即愈。

不用艾叶亦可。

又方:牛膝捣汁和陈醋灌病人。

口舌疮烂。

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饮。

牙齿疼痛。

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烧灰敷患处。

恶疮(人不知名)。

用牛膝根捣敷。

痈疖已溃。

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把,捣烂后涂疮上。

附方 李时珍说:“牛膝乃足厥阴、少阴之药。

所主之药,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二者而已。

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诸病,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

其治症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

本草纲目·草部·蓑荷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覆菹、草、苴、苴、嘉草。

气味 (根)辛、温、有小毒。

(叶)苦、甘、寒、无毒。

主治 喉舌疮烂。

用荷根泡酒半日,取汁含漱。

吐血、痔血。

用荷根一把,捣汁三升内服。

月经不调。

用荷根,切细,加水煎取二升,再加一点酒,空心服。

受寒声哑。

用荷根二两,捣烂取汁,加酒一碗,和匀,细细饮服。

伤寒时症(温病初起,头痛,发热,脉盛)。

用荷根、叶一起捣烂,榨汁服三至四升。

杂物入目。

用白荷根取心捣出汁,取汁滴入目中,杂物自出。

本草纲目·草部·防葵

〔李时珍〕 〔明〕

释名 房苑、梨盖、利茹。

气味 (根)辛、寒、无毒。

主治 肿病。

用记葵开为末,每服少许,温酒送下。

癫狂邪疾。

治方同上。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

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

各药混合后,每取半两加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

此方名“防葵散”。

本草纲目·草部·甘蕉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芭蕉、夭苴、芭苴。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一切肿毒。

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

流动性红色风疹。

治方同上。

风火牙痛及虫牙痛。

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热含漱。

消渴,骨节烦热。

用芭蕉根捣汁,随时饮一、二合。

血淋涩痛。

用芭蕉根、旱莲草等分,水煎服。

一天服两次。

肿毒初发。

用芭蕉叶烧存性,研末,和生姜汁涂搽。

心痹痛。

用芭蕉花烧存性,研末。

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芦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苇、葭。

花名蓬,笋名(音拳)。

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气味 (根)甘、寒、无毒。

(笋)小苦、冷、无毒。

(茎、叶)甘、寒、无毒。

(蓬)甘、寒、无毒。

主治 骨蒸肺痿(肺结核)。

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梧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

分五次服。

得汗即愈。

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

用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渣,温服。

反胃上气。

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霍乱烦闷。

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

又方:芦叶一把,水煎服。

吐血不止。

用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

每服一、二钱,麦门冬汤送下。

三服见产。

肺壅咳嗽,微热。

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

此方名“苇茎汤”。

背疮溃烂。

用陈芦叶为末,先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

中鱼、蟹毒。

用芦根煮汁服。

诸般血病。

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本草纲目·草部·箬

〔李时珍〕 〔明〕

释名 箬,音若。

亦名辽叶。

气味 (叶)甘、寒、无毒。

主治 咽喉闭痛。

用箬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喉部,有效。

肺壅、流鼻血。

用箬叶(烧灰)、白面各三钱,研匀,清水冲服二钱。

月经不止。

用箬叶灰、蚕纸灰,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肠风便血。

用箬叶烧存性,每次服三匙,空心服,糯米汤送下。

药中加少许麝香亦可。

小便不通。

用干箬叶一两,烧灰,加滑石半两,研为末。

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妇女吹乳。

用端阳节包粽子的箬叶烧灰,每服二钱,酒送下。

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