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箬

释名 箬,音若。

亦名辽叶。

气味 (叶)甘、寒、无毒。

主治 咽喉闭痛。

用箬叶、灯心草,烧灰,等分吹喉部,有效。

肺壅、流鼻血。

用箬叶(烧灰)、白面各三钱,研匀,清水冲服二钱。

月经不止。

用箬叶灰、蚕纸灰,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肠风便血。

用箬叶烧存性,每次服三匙,空心服,糯米汤送下。

药中加少许麝香亦可。

小便不通。

用干箬叶一两,烧灰,加滑石半两,研为末。

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妇女吹乳。

用端阳节包粽子的箬叶烧灰,每服二钱,酒送下。

累效。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芦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苇、葭。

花名蓬,笋名(音拳)。

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气味 (根)甘、寒、无毒。

(笋)小苦、冷、无毒。

(茎、叶)甘、寒、无毒。

(蓬)甘、寒、无毒。

主治 骨蒸肺痿(肺结核)。

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梧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

分五次服。

得汗即愈。

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

用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渣,温服。

反胃上气。

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霍乱烦闷。

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

又方:芦叶一把,水煎服。

吐血不止。

用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

每服一、二钱,麦门冬汤送下。

三服见产。

肺壅咳嗽,微热。

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

此方名“苇茎汤”。

背疮溃烂。

用陈芦叶为末,先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

中鱼、蟹毒。

用芦根煮汁服。

诸般血病。

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本草纲目·草部·甘蕉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芭蕉、夭苴、芭苴。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一切肿毒。

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

流动性红色风疹。

治方同上。

风火牙痛及虫牙痛。

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热含漱。

消渴,骨节烦热。

用芭蕉根捣汁,随时饮一、二合。

血淋涩痛。

用芭蕉根、旱莲草等分,水煎服。

一天服两次。

肿毒初发。

用芭蕉叶烧存性,研末,和生姜汁涂搽。

心痹痛。

用芭蕉花烧存性,研末。

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防葵

〔李时珍〕 〔明〕

释名 房苑、梨盖、利茹。

气味 (根)辛、寒、无毒。

主治 肿病。

用记葵开为末,每服少许,温酒送下。

癫狂邪疾。

治方同上。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

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

各药混合后,每取半两加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

此方名“防葵散”。

本草纲目·草部·蓑荷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覆菹、草、苴、苴、嘉草。

气味 (根)辛、温、有小毒。

(叶)苦、甘、寒、无毒。

主治 喉舌疮烂。

用荷根泡酒半日,取汁含漱。

吐血、痔血。

用荷根一把,捣汁三升内服。

月经不调。

用荷根,切细,加水煎取二升,再加一点酒,空心服。

受寒声哑。

用荷根二两,捣烂取汁,加酒一碗,和匀,细细饮服。

伤寒时症(温病初起,头痛,发热,脉盛)。

用荷根、叶一起捣烂,榨汁服三至四升。

杂物入目。

用白荷根取心捣出汁,取汁滴入目中,杂物自出。

本草纲目·草部·麻黄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龙沙、卑相、卑盐。

气味 (茎)苦、温、无毒。

(根节)甘、平、无毒。

主治 流行热病(初起阶段)。

用麻黄一两,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

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

伤寒黄疸。

用麻黄一把,去节,棉裹,加酒五升,煮至半升,一次服完,微汗见效。

此方名“麻黄醇酒汤”。

黄肿、脉沉、小便不利。

用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

每服一升。

盖厚被让出汗。

不汗,须再次服药。

注意避风寒。

此方名“甘草麻黄汤”。

风痹冷痛。

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

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

注意避风。

产后腹痛,血下不止。

用麻黄去节,研成末。

每服一匙,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上。

心下悸病(按:即心胆怯惧,胸部不快)。

用半夏、麻黄,等分为末,加炼蜜和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丸,水送下。

一日服三次。

此方名“半夏麻黄丸”。

中风。

用麻黄(去根)在慢火上煎熬,逐步加水,最后熬成膏,收存备用。

每服一、二匙,热汤送下。

盗汗、阴汗。

用麻黄根、牡蛎粉,共研为末,扑身上。

又方: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

外用麻黄根、旧蒲扇,共研为末,扑身上。

诸虚自汗(夜卧更甚,久则枯瘦)。

用黄芪、麻黄根各一两,加牡蛎(淘米水浸洗后煅过)一起制成散剂。

每服五钱,以水二碗,小麦百粒煎服。

阴囊湿疮。

用麻黄根、石硫磺各一两,米粉一合,共研为末,涂敷患处。

本草纲目·草部·狼牙

〔李时珍〕 〔明〕

气味 牙子、狼齿、狼子、犬牙、抱牙、支兰。

主治 (根)苦、寒、无毒。

附方 刀伤。

用狼牙草的茎、叶熟捣贴伤处。

尿血。

用狼牙草(焙干)、蚌粉(炒)、槐花、百药煎,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空心服,淘米水调下。

寸白虫(按:即绦虫)等。

用狼牙五两,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麻子在。

服药前一天,蛟饭禁食,次日清晨,服药一合,浆水送下。

全剂服完,病即愈。

妇女阴痒。

用狼牙二两、蛇床子三两,煎水热洗。

妇女阴蚀(阴部溃烂)。

用狼牙三两,加不四升煎取半升,洗患处。

一天四至五次。

停耳出汁。

用狼牙研末,裹棉中,塞耳内。

毒蛇伤螫。

用狼牙根或叶捣烂,加猪油调匀涂搽。

本草纲目·草部·希莶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希仙、火锨草、猪膏母、虎膏、狗膏、粘糊菜。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一说:辛、苦、平、无毒。

主治 中风。

夏日采莶枝、叶,洗净,九蒸九暴,但不宜太燥,捣碎为末,加炼蜜和丸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温酒开米汤送下。

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药。

连服数月,必见效。

此方名“莶丸”。

风寒下泻。

用莶草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此方名“火锨丸”。

痈疽肿毒。

用莶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毒重者连服三次,汗出即是见效。

疔疮发背。

用莶草、五叶草(五爪龙)、小蓟、大蒜等分,捣烂,加热酒一碗,榨汁服下,得汗即效。

反胃吐食。

用莶草焙过,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热汤送下。

附方李时珍说:“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

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

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蚵草、豕首、彘颅、活鹿草、刘草、皱面草、母猪芥。

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气味 (叶、根)甘、寒、无毒。

李明珍说:“微辛、甘、有小毒”。

主治 吐血。

用天名精晒干研细,每服一、二钱,茅花泡汤调服。

咽喉肿塞,痰涎壅滞。

用天名精根、叶捣汁,鹅毛蘸取扫入喉部。

又方:用天名精、鼓捶草一同捣汁灌下。

灌喉不行,可灌鼻。

有吐就好。

又方:天名精(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细,点患处,食吐脓血、痰涎即愈。

风毒瘰疬。

用地菘捣烂敷患处,药干后即更换。

疔疮肿毒。

用地菘叶和酒糟一起,捣烂敷患处。

蛔虫、蛲虫。

用鹤虱研为细末,每服一匙,肥肉汤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呆耳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气味 (实)甘、温、有小毒。

(茎、叶)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 久疟不愈。

用苍耳子或根、茎,焙过,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用生苍耳捣汁服亦可。

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用苍耳子灰、苈末等分。

每服二钱,水送下。

一天服两次。

风湿挛痹。

用苍耳子三两,炒为末,又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咽下。

牙痛。

用苍耳子五升,加水一斗,煮取五升,乘热含漱,冷即吐去另换热汁。

用茎、叶煮水含漱或水中加少量盐都有效。

鼻渊流涕。

用苍耳子(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

眼目昏暗。

用苍耳子一升,研细,加白米半升煮粥每天吃。

肿毒疔疖,无头恶疮。

每年五月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锉细,煮烂,去滓留汁,武火煎滚,艾火煎稠,搅成膏,密封收存。

称为“万应膏”。

用时取出敷贴患处。

牙疼,用此膏敷牙。

喉痹,用此膏舌或噙化。

诸风头晕。

用苍耳叶,晒干,研细。

每服一钱,酒调下。

若有呕吐,则以蜜和药末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十日后病愈。

大风疬疾(麻风)。

用嫩苍耳、荷叶,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送下。

一日服二次。

又方:用苍耳叶为末,以大枫子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茶送下。

一日服二次。

鼻血不止。

用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碗服下。

痔疮。

用苍耳茎、叶研细,每服一匙,水送下。

赤白痢。

用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煮烂,把渣去掉,加蜜,武火熬成膏。

每服一、二匙,开水送下。

附方 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本草纲目·草部·鸡冠花

〔李时珍〕 〔明〕

气味 (苗、子、花)甘、凉、无毒。

主治 吐血不止。

用白鸡冠花,在醋中浸煮七次,取出,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送下。

便血。

用鸡冠花、椿根皮,等分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黄芪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痔久转瘘。

用鸡冠花、风眼草,各一两,加水二碗煎汤多洗。

下血脱肛。

用白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加糊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又方:白鸡冠花(炒),棕榈灰、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月经不止。

用红鸡冠花一味晒干研细。

每服二钱,空心服,酒调下。

忌食鱼腥猪肉。

产后血痛。

用白鸡冠花,酒煎服。

白带。

用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天早晨空心服三钱,酒送下。

如是赤带,可用红鸡冠花。

白带兼沙淋。

用白鸡冠花、苦壶芦等分,烧存性,空心服,酒送下。

赤白痢。

用鸡冠花煎酒服。

赤痢,用红花。

白痢,用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