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一年三度过苏台,清尊长是开。

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不来?

」 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

他年桃李阿谁栽。

刘郎双鬓衰。


山水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每年三次经过苏台,清晨微风吹开花酒尊。佳人询问我心思难猜测:“你这次回来还是不回来呢?”感情未尽,岁月催人老去,人生真是让人感慨。来年花开桃李树上,却看见刘郎的双鬓已变衰弱。


注释

阮郎归:词牌名。唐教坊曲有《阮郎迷》,疑为其初名。词名用刘晨、阮肇故事。《神仙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归甚苦。既归则乡邑零落,经已十世。曲名本此,故作凄音。双调,四十七字,前後阕各四平韵。也是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南吕宫。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但多仅用其前半阕或後半阕,用作引子;其二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宋丁持正词有「碧桃春昼长」句,名《碧桃春》。李萧远词名《醉桃源》。曹双溪词名《宴桃源》。韩涧泉词有「濯缨一曲可流行」句,名《濯缨曲》。「一年三过苏,最後赴密州,时有问『这回来不来?』其色悽然。太守王规父嘉之。令作此词」:傅注作:「苏州席上作」。兹从元延祐本,元延祐本有题注:「一本名《醉桃源》。」刘尚荣按:「《钦定词谱·卷六·阮郎归》注:『李祁词名《醉桃源》。』」王规甫:王诲,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明正德《姑苏志·卷三》),字规夫。宋神宗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为群牧判官,上《群牧司编》十二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一》)。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为司勋郎中、度支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六》)。熙宁六年,以朝请大夫、司勋郎中知苏州。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引嫌去职(《姑苏志·卷三》)。苏台:龙榆生笺:「傅注:『姑苏台在苏州。』《越绝书》:『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河渠书·赞》:『上姑苏,望五湖。』《吴越春秋》:『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咍(hāi):龙榆生笺:「《唐韵》:『咍,呼来切,音「㾂」。』《说文》:『蚩笑也。』」刘郎:傅子立注:「唐刘禹锡字梦得,尝贬朗州司马。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禹锡做《玄都观看花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後栽。』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易和州、连州。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玄都观》诗,言『始谪十年还京,道士植桃甚盛,若霞;有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惟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尚荣按:「事详《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刘禹锡传》:『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久之,召还。宰相欲任南省郎,而禹锡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复作《游玄都》诗,且言:「始谪十年,还京师,道士植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过之,无复一存,唯兔葵、燕麦动摇春风耳。」以诋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别见《本事诗·事感》。又《刘宾客文集·卷一百六十八·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及《刘宾客文集·卷一百六十八·再游玄都观绝句》诗并序亦载此事。」龙榆生笺引唐·孟初中《本事诗·事感》:「刘尚书禹锡,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徵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後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座,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有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後再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宋〕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泷冈阡表

〔欧阳修〕 〔宋〕

呜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

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馀。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

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馀,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矧求而有得邪?

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

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呜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

又为泰州判官。

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

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

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

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

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

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

自登二府,天子推恩,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

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

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

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

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

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长相思·游西湖

〔康与之〕 〔宋〕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永遇乐

〔苏轼〕 〔宋〕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淮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宋〕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乡来一一是人家。

类型

朝代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