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淮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怀古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长久以来记得和你分别的情景,楼上的景色变得稀疏,明亮的月光洒进来像水一样清澈。美酒畅快地唱起歌来,我舍不得离开,月亮伴随着我走过千里。三次别离过后,孤单的月光再次充满了整个空间,冷落的情景只有自己独自陶醉。拿起珠帘,凄然地看着自己的倒影,我共她一起到了天明也无法入眠。今天早晨有一位客人,他从淮河上来,能够理解使君的深意。借助清澈的淮河,他清楚地到达了海洋,其中充满了相思的泪水。可是如今他在哪里呢?西垣清晨的寂静禁令,夜晚露水泛起的轻痕侵入了被子。此刻欣赏着回廊上的晨月,也应该默默地铭记在心中。


注释

永遇乐(lè):词牌名。大抵创自唐之中叶。清·毛稚黄《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祕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後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诀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杜祕书」,指杜与,其人史料无传。又,一说指杜樊川,樊川进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执掌校理典籍、刊正谬误,与魏晋时祕书郎相当,故亦称「杜祕书」。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无所载,但此後曾一度入观察使幕和节度使幕,似与在朝任职被贬有关。南宋·周草窗《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下列「天基圣节」庆典,天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皇帝祝寿之仪式。草窗《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月五日,乐奏夹钟宫。觱篥(bì lì)起《万寿永无疆》,引子。上寿。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觱篥起《永遇乐慢》。」宫中设宴称为排当。可见《永遇乐慢》原为用于祝寿宴会诸喜庆场合之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调始见宋柳耆卿《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晁无咎词名《消息》,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自柳耆卿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南宋时,陈西麓填此调改押平韵,其「玉腕笼寒」一首自注云:「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日湖渔唱》。《词律·卷十八》、《钦定词谱·卷三十二》均于此调下列仄韵、平韵两体。兹以苏、辛词为准。一百四字,前後阕各四仄韵。此调纡徐和缓,韵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较多,乃律宽之调,故宋人用此调者颇众,风格既可豪放,亦可婉约。「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傅注于调名次行,题首有「公自序云」四字。元延祐本题注同傅注而无「公自序云」四字。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作「寄孙巨源」。孙巨源:即孙洙,宋扬州广陵人,字巨源。孙昌龄子。羁丱能文,熟谙典故。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〇四九年)未冠擢进士。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魏公叹为「今之贾傅」。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〇六六年)应诏上疏言时政要务,事皆可行。为史馆检讨、同知谏院。王介甫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巨源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一年),知海州。历官干当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宋神宗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擢翰林学士,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卒,年四十九。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孙洙传》。海州:龙榆生笺:「《元和郡县志》:『海州,春秋鲁之东鄙,秦分薛郡为郯(Tán)郡,汉改郯为东海郡,武德四年改海州。』《元丰九域志》:『淮南东路海州,治朐(Qú)山县,东南至涟水军三百四十里,北至密州四百五十里。』」景疏楼:傅子立注:「西汉疏广、疏受,仕为太子太傅、少傅,乞骸骨退归乡里,时人高其节。今东武有景疏楼,有景慕之意也。二疏,东海人。」刘尚荣按:「事详《汉书·卷七十一·疏广传》。此系综述大意,未引《传》文。东坡《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其二)》有云:『不独二疏为可慕,他时当有景孙楼。』自注:『巨源近离东海郡,有景疏楼。』傅子立误以为此词作于密州,遂谓『东武有景疏楼』。实则此词作于海州。」「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孙巨源离海州後先南游江苏一带,于十月间与离杭北赴密州途东坡会于润州,东坡作《润州甘露书弹筝》诗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二人同游扬州诸地,至楚州分别。下:元延祐本、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作「上」。明月如水: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江月》诗:「江月光于水。」月随人千里:傅子立注引南朝宋·鲍参军《玩月城西门廨中》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别来三度: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其一)》:「昔与巨源、刘贡父、刘莘老相遇于山阳。自尔契阔,惟巨源近者,复相见于京口。」又朱彊村注引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此词有『别来三度,孤光又满』,乃与相别巨源三月,而客至东武,为道寄语,故作此词。时巨源以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召还,计其必已自淮入京,故又有『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及『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等句,道其锁宿之情事也。此词作于乙卯正月,确不可易。案词叙称八月十五日坐别楼上,则词中『别来三度』,乃谓巨源之别海州,历九月、十月,至公至之十一月十五日恰为三度,非公与别三月也。仍从《纪年录》编甲寅。」淮上:元延祐本作「濉(Suī)上」。龙榆生笺引《括地志》:「濉水首受浚仪县浪漾渠水,东经临虑县入泗。」西垣:傅子立注:「中书省谓之西掖。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刘尚荣按:「见《文选·卷二十三·〈赠答诗·刘公干赠徐干〉》。」露华:《二妙集》本、毛本作「云华」。龙榆生笺引唐·李太白《清平调(其一)》:「春风拂槛露华浓。」


简介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苏东坡此词一反常格,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词,有人有己,扑朔迷离,写法上很别致。上阕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过阕三句点破引發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發奇想。淮河發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阕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後「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阕以写月始,下阕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阮郎归

〔苏轼〕 〔宋〕

一年三度过苏台,清尊长是开。

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不来?

」 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

他年桃李阿谁栽。

刘郎双鬓衰。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宋〕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泷冈阡表

〔欧阳修〕 〔宋〕

呜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

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馀。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

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馀,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矧求而有得邪?

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

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呜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

又为泰州判官。

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

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

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

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

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

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

自登二府,天子推恩,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

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

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

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

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

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宋〕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乡来一一是人家。

长寿乐·南昌生日

〔李清照〕 〔宋〕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类型

朝代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