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曼陀罗花

释名 风匣儿、山茄子。

气味 (花、子)辛、温、有毒。

主治 脸上生疮。

用曼陀罗花晒干,研为末,取少许敷贴疮上。

小儿慢惊。

用曼陀罗花七朵,天麻二钱半,全蝎(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钱半,共研为末。

每服半钱,薄荷汤调下。

大肠脱肛。

用曼陀罗子连壳一对、橡斗十六个,同锉,水煎开三、五次,加入朴硝少许洗患处。

作麻醉药。

秋季采曼陀罗花、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

为一会即昏昏如醉。

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觉痛苦。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羊踯躅

〔李时珍〕 〔明〕

释名 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

气味 (花)辛、温、有大毒。

主治 风痰注痛。

用羊踯躅花、天南星,一起生捣作饼,蒸四、五遍,以衡布袋收存。

用时取焙为末,加蒸饼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温酒送下。

腰脚骨痛,空心服。

手臂痛,饭反服。

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

用凌晨踯躅花,酒拦后蒸过,晒干,研为末。

每服五分,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调服。

本草纲目·草部·王瓜

〔李时珍〕 〔明〕

释名 土瓜、钩、老鸦瓜、马瓞瓜、赤雹子、野甜瓜、师姑草、公公须。

气味 (根)苦、寒、无毒。

(子)酸、苦、平、无毒。

主治 小儿发黄。

用王瓜根生捣汁,每服三合。

服三次即可见效。

黄疸变黑。

用王瓜根捣汁,清晨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从小便排出。

如未排出,可再次服药。

小便不通。

用王瓜根捣汁,稍加水,以竹筒海外侨胞药入尿道。

大便不通。

用上方吹入肛门内。

乳汁不下。

用王瓜根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乳汁不下。

用王瓜根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月经不利(小腹胀痛、带下或一月两次月经)。

用王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

一天服三次。

此方名“土瓜根散”。

反胃吐食。

用王瓜烧存性,取一钱加枣肉、平胃散二钱,酒送下。

筋骨痛。

用王瓜子炒开口,研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大肠下血。

用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黄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米汤冲服三十丸。

本草纲目·草部·芫花

〔李时珍〕 〔明〕

释名 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

根名黄大戟、蜀桑。

气味 (花、根)辛、温、有小毒。

主治 突发咳嗽。

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五枚,必愈。

咳嗽有痰。

用芫花一两(炒),加水一升,煮开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

每服约一个枣子大的量。

忌食酸咸物。

干呕胁痛(伤寒有时头痛,心下痞满,痛引两胁,干呕短气,汗出而不恶寒)。

用芫花(熬过)、甘遂、大戟,等分为末。

以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后,去渣纳药。

体壮者服一钱,弱者半钱,清晨服下。

能下泻则病除,否则次晨再服药。

此方名“十枣汤”。

水肿。

用上方(十枣汤)加大黄、甘草五物各一两,大枣十枚,同煮,如法服。

另方:药中再加硭硝一两。

久疟,腹胁坚痛。

用芫花(炒)二两,朱砂五钱,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枣汤送下。

水盅胀满。

用芫花、枳壳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烂,再加可枳壳煮烂,一起捣匀做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

子宫结块,月经不通。

用芫花根三两,锉细,炒黄,研为末。

每服一钱,桃仁煎汤调下。

泻下恶物即愈。

牙痛难忍,诸药不效。

用芫花末擦牙令热。

痛定后,以温水漱口。

痈肿初起。

用芫花末和胶涂搽。

痔疮。

用芫根一把,捣烂,慢火煎成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以线系痔,当有微痛的感觉。

等痔疮干落后,即以纸捻蘸膏纳入肛门中,可以便痔疮断根。

另方:只捣汁浸线一夜即用,不必熬膏。

本草纲目·草部·莽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芒草、鼠莽。

气味 (叶)辛、温、有毒。

主治 贼风肿痹(风入五脏,恍惚)。

用莽草一斤,乌头、附子、踯躅各二两,切细,以水和醋泡一夜。

取出,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

此法亦治癣疥杂疮。

耳鼻疾,可以棉裹药汁塞。

此方名“莽草膏”。

小儿风阐(抽筋、翻眼,重者一天发病数十次)。

用莽草、舅丸各一鸡蛋黄大,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

此法亦治癣疥杂疮。

耳鼻有疾,可以棉裹药汁塞住。

此方名“莽草膏”。

头风久痛。

作莽草煎汤洗头。

勿令药汁入目。

瘰疬结核。

用莽草一两,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布上帜疮。

一天换药二次。

乳肿不消。

用莽草、小豆,等分为末,加苦酒和匀,敷患处。

6、风虫牙痛及喉痹。

用莽草叶煎汤。

热时含口中,过一会吐去,很有效。

本草纲目·草部·茵芋

〔李时珍〕 〔明〕

释名 芫草、卑共。

气味 (茎、叶)苦、温、有毒。

主治 手足枯痹拘挛。

用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石南叶、踯躅花、细辛、桂心各一两,切细,装薄布袋中,以酒一斗浸渍。

几日后,取酒饮服。

每服一合,一天两次。

手足只感微痹即止。

此方名“茵芋酒”。

脚气病(风气积滞而成,发时甚疼)。

用茵芋叶(炒)、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一两,牵牛子三两(生,研末),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五更时以姜、枣煎汤送下。

以泻为验。

未泻再服。

此方名“茵芋丸”。

本草纲目·草部·坐拿草

〔李时珍〕 〔明〕

气味 辛、热、有毒。

主治 听候打损伤、风痹,亦壮盘骨。

膈上虚热,小便赤涩,神困多睡。

用坐拿草、大黄、赤芍药、木香、升麻、麦门冬、黄芪、木通、酸枣仁、薏苡仁、枳壳,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麦门冬汤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葛

〔李时珍〕 〔明〕

释名 鸡齐、鹿藿、黄斤。

气味 (根)甘、辛、平、无毒。

主治 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

用葛根四两,加水两升、豉一繁荣昌盛,同煮成半升服。

加生姜汁更好。

烦躁热渴。

用葛粉四两,拌入泡过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汤同服。

心热吐血。

用生葛根捣汁半升,一次服完。

热毒下血。

用生葛根二斤,捣汁一升,加藕一升服下。

酒醉不醒。

饮生葛根汁二升便愈。

疖子初起。

用葛蔓烧灰,水调敷涂。

本草纲目·草部·风仙

〔李时珍〕 〔明〕

释名 急性子、早珍珠、金凤花、小桃红,夹竹桃、海,染指甲草,菊婢。

气味 (子)微苦、温、有小毒。

(花)甘、滑、温、无毒。

(根、叶)苦、甘、辛、有小毒。

主治 噎食不下。

用凤仙花子,酒浸三夜,晒干,研为末,加酒调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八粒,温酒送下。

咽中骨鲠。

用白凤仙子研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灌入咽内,鲠物即可变软,或把凤仙子研末吹喉亦可。

不宜着齿,免齿受损。

蛇咬伤伤。

用凤仙花捣酒服。

打伤肿痛。

用凤仙叶捣成泥,涂肿破处,药干即换,一夜血散。

冬季则用预采的干叶研成末,水调涂。

本草纲目·草部·玉簪

〔李时珍〕 〔明〕

释名 白仙。

气味 (根)甘、辛、寒、有毒。

主治 捣汁服,解一切毒,下骨鲠,涂痈肿。

附方 玉簪气味同根,可治蛇虫咬伤(捣汁和酒服,以渣敷伤处)。

本草纲目·草部·射干

〔李时珍〕 〔明〕

释名 乌扇、乌、乌吹,乌蒲、凤、鬼扇,扁竹、仙人掌、紫金牛、野萱花、草姜、黄远。

气味 (根据)甘、平、有毒。

主治 咽喉肿痛。

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喉痹不通。

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二便不通,诸药不效。

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腹部积水,皮肤发黑。

用射干根捣汁,服一杯,水即下。

阴疝肿刺。

治方同上。

乳痈初起。

取射干根(要象僵蚕状)和萱草根,共研为末,加蜜调敷,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