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紫草

释名 紫丹、紫夭、此戾、藐、地血、鸦衔草。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婴童疹痘(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可用本方,如痘已出而红活、大便利者则忌用)。

用紫草二两,锉碎,泡在百沸汤一碗中,盖严勿使漏气。

汤温后,服半合。

改用煎服亦可。

痈疽便闭。

用紫草、栝楼子等分,水煎服。

小便淋。

用紫草一两,用成散剂,每服二钱,饭前服。

井华水送下。

产后淋沥不净。

治法同上。

恶虫咬伤。

用紫草煎油涂搽。

附方 紫草的主要功能是:并凉血、和血,解毒、滑肠。

近据报道,本品对绒毛膜上皮癌有抑制作用。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杜衡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杜葵、马蹄香、土卤、土细辛。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治各病,与细辛相近,而力量较弱。

李时珍说本品“功虽不及细辛,而亦能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

风寒头痛发热。

用杜衡研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痰气哮喘。

用杜衡焙过,研细。

每服二至三钱,正发病时,淡水调下。

吐血阏聚。

用杜衡三分、瓜蒂二分、人参一份,共研为末。

汤服一钱,一天服二次。

本草纲目·草部·白头翁

〔李时珍〕 〔明〕

释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气味 (根)苦、温、无毒。

主治 热痢下重。

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蘖、秦皮各三两,加水七升煮成二升。

每服一长。

不愈再服。

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可加甘草、阿胶各二两。

下痢咽痛。

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用服。

肠坠偏肿。

用白头翁根,捣敷患处。

包痔肿痛。

治法同上。

小儿秃疮。

治法同上。

附方 白头翁的主要药效是:清热、凉血。

近年多用它作为治疗痢疾的要药,对急性及慢性阿米巴痢。

功效都比较显著。

本草纲目·草部·白及

〔李时珍〕 〔明〕

释名 连及草、甘根、白给。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鼻血不止。

用口水调白及末涂鼻梁上低处(名“山根”)。

另取白及末一钱,水冲服。

心气疼痛。

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钱,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黄豆大。

每服三丸,艾醋汤送下。

妇女阴脱。

用白及、川乌药,等分为末,薄布包一钱,纳入阴道中,觉胜利内热即止。

每天用一次。

疔疮、肿疮。

用白及末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跌打骨折。

用白及末二钱,酒调服。

刀伤。

用白及、煅石膏,等分为末,洒伤口上。

冬季手足皲裂。

用白及粉加水调匀,填入裂口。

患处不能沾水。

汤火伤。

用白及粉调油涂搽。

重伤呕血。

每日服白及末,米汤送下。

肺、胃出血。

治法同上。

本草纲目·草部·三七

〔李时珍〕 〔明〕

释名 山漆、金不换。

气味 (根)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 吐血、务血不止。

用三七一钱,口嚼烂,米汤送下。

赤痢血痢。

用三七三钱,研细,淘米水调服。

大肠下血。

用三七研细,淡白酒调一至二钱服。

三服可愈。

妇女血崩。

治法同上。

重度赤眼。

用三七根磨汁,涂眼睛周围,很见效。

无名痈肿,疼痛不止。

用三七根磨米醋调涂。

如痈已破,则用三七研细干涂。

虎咬虫伤。

用三七研细,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另取三七嚼涂伤处。

附方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把它比为“金不换”,是外科、伤科的常用药物,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

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种在田野,称为“田七”。

三七的叶,也有止血消炎的作用。

本草纲目·草部·细辛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小辛、少辛 气味 辛、温、无毒。

李明珍说:辛、温能散,所以各种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等症,可用本品治疗。

口疮喉痹等用它,是因它能散浮热。

辛能泄肺,所以风寒咳嗽等症可用它。

辛能补肝,所以胆气不足、惊、眼目等症可用它。

辛能润燥,所以耳闭、便涩者可用它。

主治 中风(突然倒下,不省人事)。

用细辛末吹入鼻中。

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

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

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

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

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口舌生疮。

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

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牙齿肿痛。

口中溃烂,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

鼻中息肉。

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耳聋。

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

每棉裹一丸。

塞耳中。

此方名“聪耳丸”。

本草纲目·草部·紫参

〔李时珍〕 〔明〕

释名 牡蒙、童肠、马行、众戎、五鸟花。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下痢。

用紫参半斤,加水五升,煎成二升。

再加入甘草二两,煎至半升,分三次服。

此方名“紫参汤”。

吐血不止。

用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乌梅汤送下。

又方:与上方基本相同,但减去人参。

换为甘草,以糯米汤送下。

脸上酒刺。

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和呈两,共为末,加胡桃仁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茶送下。

附方 紫参作药用,远见于张仲景的《金匮玉函》,后来用者较少。

但各书仍记载共功效。

认为它是“肝脏血分”之药,“故治诸血病”。

由于丹参也具有这类功效而更显著,所以紫参就渐少受到注意了,近年一样紫参被用于治疗癌肿(食道癌、胃癌、直肠癌、肝癌等),常与狗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配合应用。

本草纲目·草部·丹参

〔李时珍〕 〔明〕

释名 赤参、山参、郗蝉草、木羊乳、逐马、奔马草。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月经不调,产前胎动,产后恶血不下,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等症。

用丹参洗净,切片,晒干,研细。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此方称“丹参散”。

小科下血。

用丹参十二两,加酒五升,煮成三升。

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不能饮酒者,可用水煎服。

寒疝腹痛(小腹和阴部牵引痛)。

用丹参一两,研细。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小儿惊发热。

用丹参、雷丸各半两,与猪油二两,同煎几次,去渣,取汁收存。

用时,摩汁在儿身。

此方称“丹参摩膏”。

乳痈。

用丹参、白芷、芍药各二钱,口咬细,醋淹一夜,加猪油半斤,微火煎成膏。

去渣,取浓汁敷乳上。

热油烫伤与火伤。

用丹参八两,锉碎,加水稍稍调拌,放入羊油二斤中煎过。

取以涂伤处。

附方 丹通用常用为妇科要药。

不问产前产后、月经情况如何,都可以用。

它既破瘀血,又预处理新血。

既能安生胎,又能下死胎。

本草纲目·草部·及己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獐耳细辛”。

气味 (根)苦、平、有毒(入口使人吐血)。

主治 各种恶疮、疥痂、瘘蚀、皮肤虫痒等。

用及已煎汁浸洗。

本草纲目·草部·地榆

〔李时珍〕 〔明〕

释名 玉豉、酸赭。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吐血。

用地榆三两,加米醋一升,煮沸十多次,去渣汁,饭前热服一合。

妇女漏下,赤白不止,人极黄瘦。

治方如上。

血痢不止。

用地榆晒干,研细。

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下。

又方:单用地榆煎汤,每服三合。

赤白下痢。

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

每服三合,空腹服。

一天服两次。

大便下血,长期不愈。

用地榆、鼠尾草各二两,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小儿疳痢。

用地榆煮汁。

熬如饴糖。

服之有效。

毒蛇螫人。

用新地榆根捣汁饮下,并以搽伤口。

虎犬咬伤。

用地榆煮汁饮下,再以地榆末敷伤口。

单用白开水冲服地榆末亦可。

小儿湿疮。

用地榆煎成浓汁,一天洗疮两次。

小儿面疮,红肿烧痛。

用地榆八两,加水一斗,煎成五升,温洗患处。

附方 地榆的主要功能是凉血、止血、泻火、收敛,因而是伤科和妇科的要药。

但其性偏寒。

凡虚寒的人及泻白痢者,不宜用本品。

天热时,地榆叶泡茶,有解暑的作用。

本草纲目·草部·玄参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黑参、玄台、重台、鹿肠、正马、逐马、馥草、野脂麻、鬼藏。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诸毒鼠瘘(颈部淋巴结核)。

用玄参泡酒,每天饮食少许。

年久瘰疬。

用生玄参捣烂敷患处。

一天换药二次。

用玄参研为末,取淘米水煮的猪肝,每日蘸药末吃。

发斑咽痛。

用玄参、升麻、甘草各半两、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温服。

急喉痹风。

用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共研为末,新汲水一碗调服,立愈。

鼻中生疮。

用玄参末涂搽,或把玄参在水中泡软后塞入鼻中。

小肠疝气。

用玄参炒过,做成丸子。

每服一钱半,空心服,酒送下。

出汗即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