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风髻抛残秋草生。

高梧湿月冷无声。

当时七夕记深盟。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

人间空唱雨淋铃。


山水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凤髻散乱,枯黄的秋草到处生长。天上的月亮给人湿润的感觉,好像哭过一般,冰冷没有声息。当年每逢七夕之夜,我们都在月下互诉着山盟海誓。而今,只剩我一个人伴着寒月哭泣。 原来相信仙人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凭吊美好的曾经。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凤髻(jì)抛残:谓凤髻散乱。比喻为爱妻逝去,掩埋了。凤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此处借指亡妻。 湿月:湿润之月。形容月亮给人以湿润的感觉。 羽衣:原指鸟羽毛所织之衣,后代指道士或神仙所著之衣,此处借指神仙。钿(diàn)合:镶有金、银、玉、贝等之首饰合。古代常以之作为表示爱情的信物。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罗袜:丝罗织成之袜。此处代指亡妻的遗物。倾城,美女之代称,语出《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这里代指亡妻。 雨淋铃:即雨霖铃。唐教坊曲名。据唐郑处诲《唐明皇杂录补遗》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是说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


简介

《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这是一首低徊缠绵,哀惋凄切的悼亡之作。上片写妻子已经去世,只留词人凭吊回忆曾经的美好,下片写悼亡之痛。词中借唐明皇与杨贵妃之典故,深情地表达了对亡妻绵绵无尽的怀念与哀思。


赏析

当代学者、纳兰词研究员田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纳兰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即便阴阳相隔,但此情不变,只是独留纳兰公子一人空自怅痛了。”



浣溪沙·古北口

〔纳兰性德〕 〔清〕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

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戍,画图亲展玉鸦叉。

生怜瘦减一分花。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

记绾长条欲别难。

盈盈自此隔银湾。

便无风雪也摧残。

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幡。

不禁辛苦况相关。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

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

不知征战几人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蘋洲。

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

归来无语晚妆楼。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纳兰性德〕 〔清〕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轻绡,那将红豆寄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

消息谁传到拒霜?

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

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竹信茫茫。

黄花开也近重阳。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清〕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相见欢

〔纳兰性德〕 〔清〕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