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葵

释名 亦名露葵、滑菜。

气味 (苗)甘、寒、滑、无毒。

主治 流行性斑疮(斑疮很快传遍全身,疮中有白浆)。

煮葵菜叶,与蒜齑合吃,有效。

瘘疮不合。

先以温热的淘米水洗净患处,再用葵叶微火烘暖贴上,贴过二、三百叶,把脓引尽,即可合口生肉。

忌鱼、蒜、房事。

汤火伤成疮。

用葵叶研为末,敷患处。

二便不通。

用生冬葵根二斤,捣汁三合,生姜四两,取汁一合,和匀后分二次服。

连服数剂即通。

消渴,小便不利。

用葵根五两,加水三碗煮汁,天明后服下。

一天服一次。

漏胎下血,血尽子死。

用葵根、茎烧灰,酒冲服一匙。

一天服三次。

乳痈。

用葵茎及子为末,酒冲服一匙。

一天服二次。

身面疳疮,出黄汁。

用葵根烧灰,和猪油涂搽。

产后淋沥。

用葵子(亦作冬葵子)一合、朴硝八分,加水二升,煎成八合(先煎葵子,后下朴硝),一顿服。

催产。

用葵子一合,捣破,加水二升,煮成半升,一次服,不久便可分娩。

乳汁不通(或乳房胀痛)。

用蔡子(炒香)、缩砂仁,等分为末,热酒送服二钱,极验。

胞衣不下。

用葵子一合、牛膝一两,加水二升,煎成一升服下。

脸上疮疮。

用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饭后服,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见肿消

〔李时珍〕 〔明〕

释名 绿葡萄、五爪金、五爪龙、山葡萄、玉葡萄、大接骨丹、赤葛、赤木通 气味 酸涩、有微毒。

主治 痈肿、狗咬。

用见肿消捣烂敷贴。

一切肿毒。

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土大黄、生大蓟根、野荣麻根,共捣成饼,加硭硝一钱,和匀,贴患处。

贴时留头,药干即换。

用再加金线重楼及山慈姑更好。

本草纲目·草部·蜀葵

〔李时珍〕 〔明〕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

(花)咸、寒、无毒。

(子)甘、冷、无毒。

主治 小便淋痛。

和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

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肠胃生痈(即内痈。

败血腥秽,脐腹冷痛)。

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此方名“怀忠丹”。

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

诸疮肿痛。

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

二便不通。

用蜀葵花一两,捣烂,加麝香半钱,水一大碗煎服。

用根代花亦可。

妇女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

用蜀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服一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治赤事宜和红花,治白带用白花。

酒赤鼻。

用蜀葵花研末,加猪油调匀,晚上敷涂,白天洗去。

痈肿不穿头。

用蜀葵子为末,水调敷患处,即穿。

附方 黄蜀葵瑟蜀葵不同种,但气味与功用则与蜀葵相同。

治淋疾,催生,医恶疮,消痈肿,涂汤火伤。

本草纲目·草部·龙葵

〔李时珍〕 〔明〕

释名 苦葵、苦菜、天茄子、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

气味 (苗、茎、叶、根)苦、微甘、滑、寒、无毒。

主治 去热少睡。

用龙葵菜同米煮稀饭吃。

小便不通。

用龙葵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

坠伤。

用龙葵茎、叶捣汁服,以渣敷伤处。

火焰丹毒。

用龙葵叶加醋研为细末敷涂,能消红肿。

背痈。

用龙葵一两,研为末,加入麝香一分,研匀敷痈上。

又方:用是蟆一个,同龙葵茎、叶捣烂敷痈上。

诸疮恶肿。

用龙葵茎叶捣烂,酒送服。

另以药渣敷患处。

天泡湿疮,用龙葵苗叶捣敷。

吐血不止。

用龙葵苗叶半两、人参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二钱,亲朋汲水送下。

除蚤虱。

用龙葵叶铺席下,次日脐虱尽死。

附方 天葵的功用是清热解毒,散结,利尿。

近年来在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癌肿。

本草纲目·草部·酸浆

〔李时珍〕 〔明〕

释名 醋浆、革针、苦耽、灯笼草、虎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

气味 (苗、叶、茎、根)苦、寒、无毒。

(子)酸、平、无毒。

主治 热咳咽痛。

用酸浆草为末,开水送服。

此方名“清心丸”。

同时还以醋调药末敷喉外。

痔疮。

用酸浆叶贴疮上。

肠胃伏热。

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紫花地丁

〔李时珍〕 〔明〕

释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黄疸内热。

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痈疽恶疮。

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痈疽发背。

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捣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贴疮上,极有效。

疔疮肿毒。

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

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一起捣烂贴患处。

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为末。

加油调匀涂患处。

喉痹肿痛。

用紫花地丁叶,加酱少许,研成膏,点入喉部。

取吐为效。

本草纲目·草部·鸭跖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芩鸡舌草、碧竹草、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主治 小便不通。

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赤白痢。

用鸭跖草煎汤每日服。

喉痹。

用鸭跖草汁点喉。

痔疮肿痛。

用鸭跖草、碧蝉儿花一起,搓软敷贴患处。

本草纲目·草部·淡竹叶

〔李时珍〕 〔明〕

释名 根名碎骨子。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叶)去烦热,利小便,消心。

(根)堕胎、催生。

本草纲目·草部·大黄

〔李时珍〕 〔明〕

释名 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吐血、鼻血(心气不足)。

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热服。

下泻即验。

伤寒痞满(心下满而不痛)。

用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泡入麻沸汤中。

过一会,绞渣取汁,分二次温服。

此方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病廉说胡话。

用大黄五两,锉细,炒到微红,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伤寒发黄。

腰脚风痛。

用大黄二两,切成不块,加少许酥油炒士,不能炒焦。

捣烂筛过。

每服二钱,空心服,煮开过多次的姜汤送下。

泻出冷脓恶物,痛即止。

风热积壅。

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四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了,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白开水送下。

如要微泻,每服可加十至二十丸。

又方:基本上和上主栅,但不用炼蜜而用皂荚熬膏代替,称为坠痰丸或“全真丸”,又名“保安丸”。

痰为面病(但水泻及胎前产后的痰病不可服用)。

用大黄(酒浸,蒸熟。

切晒)八两,生黄芩八两,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青礞石(二两)和焰硝(二两)一起封固、煅红、研细的药末二两,以水和各药成丸,如梧子大。

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缓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温水送下后,好静卧勿动,让药起作用。

第二天,先下糟粕,次下痰涎。

如未下,可再次服药,此方名“滚痰丸”。

腹中痞块。

用大黄十两,研为末,加醋三升、蜜两匙,和匀,煎成丸了,如梧子大。

生前了三十丸,生姜汤关定。

能吐泻即验。

又方:陈石灰半斤,瓦器上炒至极热,等稍冷后,加大黄末(炒热)一两、桂心末(略炒)半两,以醋调成膏,摊在布上贴患处。

又方:大黄二两、朴硝一两,共研为末,以大蒜同捣成膏贴患处。

加放阿魏一两,更好。

脾癖疳积。

用大黄末三两,加醋熬成膏,倒在瓦上日晒夜露三天。

再加硫磺一两(以形如琥珀者为好)、宫粉一两,一起研匀。

十岁以下小孩,每服半钱,大人每服一钱半,米汤送下。

忌生冷鱼肉,只吃白粥半月。

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再服。

小儿诸热。

用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在成丸子,如麻子大。

每服五至十丸,蜜汤送下。

亦可加黄连,称为“三黄丸”。

骨蒸积热,渐渐黄瘦。

用大黄四分、加童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渣服汁,分二次服。

赤白浊淋。

用大黄研末,每次取六分,放入破了顶的鸡蛋中,搅匀,蒸熟,空心吃下。

三次见效。

大便秘结。

用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和匀,每服三钱。

用厥次序心烦现象者,酒送下,无此现象者,蜜汤送下。

热痢,里急后重。

用大黄一两,浸酒中半日,取出煎服。

伤寒并热霍乱(涎流吐逆,不能言语,牙齿动摇,喘气闷绝)。

用大黄、人参各半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热服即安。

食后即吐。

用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温服。

产后血块。

用大黄末一两,加头醋半升,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温醋化下。

男子疝气偏坠。

用大黄末调醋涂患处,药干即换。

头眼昏眩。

用酒炒在黄,研为末,清茶送服二钱。

风热牙痛。

用大内烧存性,研为末,早晚擦牙。

口腔糜烂。

用大黄、枯矾,等分为末,擦牙,吐涎。

鼻内生疮。

用生大黄、杏仁捣匀,加猪油调涂。

又方:用生大黄、黄连各一钱,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加重油调涂。

损伤瘀血(从高处跌下或木石压伤,痛不可忍)。

用大黄(酒蒸)一两、杏仁(去皮)三、七粒,共研细,加酒一碗,煎成六分,鸡鸣时服。

至晚间有瘀血排下为验。

冻疮。

用水调大黄末涂搽。

汤火伤。

用大黄生研,调蜜涂搽,不惟止痛,而且灭瘢。

蠼螋咬疮。

用大黄研末敷上。

肿毒初起。

用大黄、五倍子、黄蘖,等分为末,新汲水调匀涂患处。

每天四至五次。

痈肿热痛。

用大黄研末,加醋调匀涂患处。

药干即换。

乳痈。

用大黄、粉草各一两,共研为末,加好酒熬成膏,摊布块上贴疮。

同时,取药末一匙,温酒送服。

次日有恶物排出。

此方名“金黄散”。

大风癞疮。

用大黄(煨)一两、皂荚两刺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排出恶物如鱼脑状或乱发状,再雄黄花蛇药(“通天再造散”) 附方 大黄常用为解燥结、除实痰的要药,脉洪而实者用之,有速效。

本草纲目·草部·萱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

气味 (苗、花)甘、凉、无毒。

主治 通身水肿。

用萱草根、叶晒干研细,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小便不通。

用萱草根煎水随时取饮。

大便后带血。

用萱草根,加生姜(油炒)适量,酒冲服。

本草纲目·草部·麦门冬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消渴。

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饭后服。

一天服两次。

两天后当可见效。

吐血、鼻血。

用麦门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二次服下。

齿缝出血。

用麦门冬煎汤漱口。

喉疮。

用麦门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

下痢口渴。

用麦门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细细饮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