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甘松香

释名 苦弥扯。

气味 (根)甘、温、无毒。

主治 心腹痛满,脾积郁,肾虚齿痛,面痣风疮,脚气浮膝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杜若

〔李时珍〕 〔明〕

释名 杜蘅、杜莲、若芝、楚蘅、山姜。

气味 (根)辛、微温、无毒。

主治 胸胁逆气,头痛流涕,皮间风热等。

附方 李时珍说:“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而世不知用,惜哉。

”(意思是说,杜若在《神农本草经》里列为“上品”,是治肾、膀胱诸经的要药,但是人们不知道用它,这是很可惜的。

本草纲目·草部·胡芦巴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苦豆。

主治 小肠气痛。

用胡芦巴炒过,研细。

每服二钱,茴香酒送下。

肾脏虚冷,腹胁胀满。

用胡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磺各七钱五分,共研为末,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盐汤送下。

疝瘕。

用胡芦巴(酒浸,晒)四两、荞麦面(炒)四两、小茴香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或盐汤送下。

服至两月后,大便出血脓,表示病根已经除去。

偏坠或小肠疝气。

用沉香、木香各半两,胡芦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盐酒送下。

此方名“沉香内消丸”。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走无力)。

用胡芦巴(酒浸一夜后焙干)、破故纸(炒香)各四两,共研为末。

另取木瓜一个,切顶去瓤,放药入瓜内填满,将顶合上,蒸至极熟,然后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小腹有可动硬块,痛不可忍。

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一起炒成细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酒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高良姜

〔李时珍〕 〔明〕

释名 蛮姜,子名红豆蔻 气味 (根)辛、大温、无毒。

主治 霍乱吐泻。

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

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

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

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

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心脾冷痛(按:即胃痛)。

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

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

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

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

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

此方名“高良姜丸”。

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

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

妊妇忌服。

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

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

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双目突然红痛。

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

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风牙痛肿。

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 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

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本品。

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鼻血。

所以食料中能用它。

本草纲目·草部·豆蔻

〔李时珍〕 〔明〕

释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气味 (仁)辛、涩、温、无毒。

主治 心腹胀满,气短。

用豆蔻一两,去皮,研细。

每服半钱,木瓜生姜汤调下。

胃弱呕逆不食。

用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两,加水一碗合煮,去渣取汁,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和面粉做成面片,在羊肉汤中煮熟,空腹吃下。

霍乱烦渴。

用豆蔻、黄连各一钱半,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

虚疟自汗不止。

用豆蔻一枚,面裹煨熟。

连面研细,加平胃散二钱,水煎服。

瘴疟(热少寒多,或单过时冰热。

或虚热不寒)。

用豆蔻仁、熟附子等分,加水一碗、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半碗服下。

此方名“果附汤”(因豆蔻一名草果)。

赤白带下。

用豆蔻(连皮)一枚、乳香一小块,面裹,煨至焦黄,同面一起研细。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脾痛胀满。

用豆蔻仁二个,酒煎服。

附方 豆蔻的功用是:除寒、燥湿、开郁、化食。

是治疟的要药之一。

但如吃得过多,则不免助长脾热。

伤肺、损目。

本草纲目·草部·白豆蔻

〔李时珍〕 〔明〕

释名 多骨。

气味 (仁)辛、大温、无毒。

主治 胃冷恶心(进食即想吐)。

用白豆蔻仁三枚捣细,温酒送服。

数服以后,即见效。

突然恶心。

取白豆蔻仁细嚼止吐。

小儿吐乳。

用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共研为末,常抹入小儿口中。

反胃。

用白豆蔻、缩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陈为一升(黄土炒焦,去土),共研为末,加姜汁合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此方名“太仓丸”。

附方 白豆蔻是治吐名药,也治噎膈,除疟疾寒热。

本草纲目·草部·木香

〔李时珍〕 〔明〕

草部·木香 释名 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中气不省(闭目不语,状如中风)。

用木香研细,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

谈盛者。

药中加竹沥和姜汁。

胃气闷胀,不思饮食。

用木香、诃子各二十两,捣烂筛过,加糖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此方名“青木香丸”。

心气刺痛。

用木香一两、皂角(炙)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流动性气痛。

用温水磨木香成浓汁,加热酒调服。

小肠疝气。

用木香四两,酒三斤煮过。

每日取酒饮三次。

气滞腰前。

用木香、乳香各二钱,酒浸,饭上蒸,均以酒调服。

突然耳聋。

用木香一两,切小,放苦酒中浸一夜,取出,加麻油一合,微火煎过,滤去药渣,以油滴耳。

一天三、四次。

霍乱转筋(腹痛)。

用木香末一钱,放入木瓜汁一杯中,加热酒调服。

痢疾(包括久痢)用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同在半升水中煎干。

单取木香,焙干研细,分三次服。

第一闪,橘皮汤送下。

第二次,米汤送下。

第三次,甘草汤送下。

肠风下血。

用木香、黄连,等分为末。

放入猪大肠中,两头扎定,煮到极烂,然后去药食肠,或连药捣为丸子吞服。

小便浑浊,状如精液。

用木香、没药、当归,等分为末。

以刺棘心的榨汁和药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饭前服,盐汤送下。

小儿阴肿(阴茎肿大。

或缩小,很痛)。

用木香、枳壳(麸炒)各二钱半,炙甘划暗无天日钱,水煎服。

各种痈疽、疮疖。

用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搽患处。

蛇虫咬伤。

用木香不限量,煎水服,有奇效。

腋下、阴下湿臭或已成疮。

用好醋浸木香夹于腋下阴下,或研末敷患处。

牙痛。

和木香末加少许麝香迭牙,同时以盐汤漱口。

附方 木香的主要功用为: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本草纲目·草部·蠡实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荔实、马蔺子、马楝子、马薤、马帚、铁扫帚、剧草、旱蒲、豕首、三坚。

气味 (实)甘、平、无毒。

主治 寒疝诸疾。

用马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拌面煮食,食尽一升见效。

喉痹。

用蠡实一合,升麻五分,加水一升,煎至三合,再加蜜少许搅匀慢慢饮下。

又方:马蔺子八钱、牛蒡子六儿,共研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温水送下。

又方:马蔺根叶二两,加水一升半,煮成一碗,慢慢饮下。

又方:用马蔺根捣汁三合,蜜一合,慢火合熬,点喉部,一天点五至七次。

水痢。

用马蔺子和等量的面粉(牛骨灰亦可),空心服一匙,米汤送下。

又方:马蔺子、干姜、黄连各等分,研为散,每服二匙,热汤送下。

极有效。

忌猪肉和冷水。

肠风下血。

用马蔺子(研破,酒浸数日,晒干)一斤,何首乌半斤,雄黄、雌黄各四两,共研为末,以原业浸泡马蔺子的酒调末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小便不通。

用马蔺花(炒)、茴香(炒)、葶苈(炒),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

痈疽。

用马蔺花和牛膝一同煎服。

本草纲目·草部·牡丹

〔李时珍〕 〔明〕

释名 鼠姑、鹿韭、百两金、木芍药、花王。

气味 (根皮)辛、寒、无毒。

主治 疝气(觉气胀不能动)。

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妇女恶血(血往上冲,脸红易怒)。

用牡丹皮半两、干漆(烧至烟尽)半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伤损瘀血。

用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个(熬过),同捣碎。

每天早晨服一匙,温酒送下。

刀伤后内出血。

用牡丹皮研细,水冲服少许。

瘀血自尿中排出。

下部生疮(已破口)。

取牡丹末一匙煎服。

一天三次。

附方 牡丹的功用。

在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能治心、肾、肝等经的伏火(阴火,相火)。

治伏火,许多人多用黄蘖。

其实,牡丹更胜于黄蘖。

李时珍指出: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

本草纲目·草部·芍药

〔李时珍〕 〔明〕

释名 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

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腹中虚痛。

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骨痛。

用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后研细,装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

每次饮酒三合,一天三次。

脚气肿痛。

用芍药六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白开水送下。

消渴。

用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

每用一钱,水煎服。

一日服三次。

有特效。

鼻血不止。

用芍药研细,每服两匙,水送下。

鼻血、咯血。

用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共研细,新水冲服一茶匙。

血止为限。

崩中下血(小腹痛)。

用芍药一两(炒黄)、柏圳六两(微炒)。

每服二两,加水一升,煮成六合。

又方:将上方中的两味药,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月经不停。

用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

赤白带长期不愈。

用白芍药三两、干姜半两,锉碎黄,捣成末。

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又方:芍药炒黑,研为末,酒送服。

刀伤。

用白芍药一两,熬黄,研细。

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

同时可用药末敷伤处。

木舌肿满。

用赤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鱼骨鲠喉。

用白芍药嚼细咽汁。

附方 芍药有赤、白两类。

“赤芍药散邪”,故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白芍药益脾”,帮育养血剑阴,柔肝止痛。

芍药民是妇科的常用药物。

本草纲目·草部·白芷

〔李时珍〕 〔明〕

释名 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一切伤寒。

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鼓五十粒,加水二碗,煎药服下服汁,煎药服下取汗。

不汗再服。

此方名“神白散”,或“圣僧散。

” 一切风邪。

治法同上。

伤风流涕。

用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研细。

每服二钱,茶送下。

偏正头风。

用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送下。

头晕。

用白芷洗晒后研细,炼蜜做成丸子,如弹子大。

每嚼服一丸,茶汤或荆芥汤送下。

风热牙痛。

用白芷一钱、丹砂五分,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常取以擦牙,有效。

又方:白芷、吴茱萸等分,泡水嗽口,吐去延水。

眼病。

用白芷、雄黄,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龙眼大,丹砂为衣。

每服一丸,茶送下。

饭后服,一天服二次。

此方名“还睛丸”。

口齿气臭。

用白芷七钱,研细。

每服一钱,饭后服,清水送下。

附方 肺、胃、大肠三经的疾病。

李时珍说:白芷“所在之病不离三经。

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

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

风热者,辛以散之。

湿热者,温以除之。

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