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泽漆

释名 漆茎、猫儿眼睛草、绿叶绿花草、五凤草。

气味 (茎、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咳嗽上气、脉沉。

用泽漆三斤,加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最后煎成药汁五升。

每服五合,一天服三次。

心下伏瘕(大如杯,不能进食)。

用泽漆四两,大黄、葶苈各三两,捣烂筛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丸,一天服三次。

水所蛊病(按:此病的病象是腹满,湍息、浮肿)。

用泽漆晒干,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

每服二丸,白开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如腹中觉暖、小便通畅,即为服药见效。

脚气赤肿,走路疼痛。

用泽漆鹭鸶藤、蜂窠,等分为末。

每取一两,加水五碗煎成三碗,熏洗痛处。

牙痛。

用泽漆研为末,开水泡汁漱口。

瘰疬。

用泽漆一、二捆,加水二桶,熬成一桶。

去渣,再熬成膏一碗,收存瓶中。

用时先以椒、葱、槐枝把患处洗净,然后用膏涂搽,几次之后好可见效。

癣疮。

用泽漆晒干,研为末,调油涂搽。

附方 泽漆是利水的名药,功效很象大戟,但泽漆的茎叶煮熟之后便没有毒,因此更宜推广利用。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白蔹

〔李时珍〕 〔明〕

释名 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昆仑。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疔疮初起。

用水调白蔹末涂搽。

一切痈肿。

用白蔹、赤小豆、网草,共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搽。

又方: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共研为末,酒调涂搽。

一天三次。

脸上粉刺。

用白蔹二分、藜芦一分,共研末,酒调涂搽。

一天三次。

冻耳成疮。

用白蔹、黄蘖,等分为末,加生油调匀搽耳。

汤火伤。

用白蔹研末敷涂。

风痹筋急。

用白蔹二分、熟附子一分,共研为末。

每服一小撮,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以身中暖和为度。

忌食猪肉、冷水。

本草纲目·草部·甘遂

〔李时珍〕 〔明〕

释名 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气味 (根)苦、寒、有毒。

主治 水肿腹满。

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身面浮肿。

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

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

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 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

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

泻下黄水为验。

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

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

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

水鼓气湍。

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

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

不过十服见效。

脚气肿痛。

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

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

不过十服见效。

疝气偏肿。

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

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

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

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

忌油腻鱼肉。

消渴。

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

忌甘草。

风痰迷心癫痫。

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

缚紧,纸懈,煨熟。

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

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

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须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

小儿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

用甘遂(包面中,煮过)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四化建设少许,共研为末。

服时,先取少许浆不,滴入一为油,然后放药末二、三分在油上。

等药下沉,去浆灌服。

此方名“无价散”。

麻木疼痛。

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捣作饼,贴患处。

此方名“万灵膏”。

内服甘草汤。

突然耳聋。

用甘遂半寸。

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

本草纲目·草部·续随子

〔李时珍〕 〔明〕

释名 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小便不通。

用续随了(去皮)一两、铅丹半两,同炒,加蜜捣成团,装瓶中,埋阴焉得虎子。

春末前取出,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汤化药送下。

如病急,亦可临时合药。

水肿。

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细,压去油,再研细,分作七付,每治一人有一付。

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荆芥汤下。

五更现服,不久,腹泻,但天大亮后泻自停。

可另服厚朴汤补身体,习盐、醋一在昊,病即不复发。

症块。

用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和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后,和药一起嚼烂,冷茶送下。

半夜后泻出积聚恶物即见药效。

蛇咬伤。

用续随子仁七粒、重台六分,捣烂,筛过,制成散剂,酒送服一匙,另用唾液调药末涂伤处。

本草纲目·草部·莨菪

〔李时珍〕 〔明〕

释名 天仙子、横唐、行唐。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突发颠狂。

用莨菪三升,研细,在一升酒中泡几天。

去渣,煎成浓汁。

一天内分三次饮完。

如觉头中似有虫行,额部及手脚现红点,即是病快要好的现象。

风痹厥痛。

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

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

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汤送下。

久咳不止(痰有脓血)。

用莨菪子五钱,先煮后炒,研细,加酥油如鸡收蛎的量,大枣七枚,同煎至油尽。

取枣日食三枚。

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极验。

长期水泻。

用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烧存性。

每服一钱,粟米汤送下。

赤白痢。

用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肠风下血。

用莨菪子一升,晒干、捣烂、筛细。

生姜半斤,取汁。

同入银锅中加二升。

一起煎成浓糖稀状,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进一步煎浓,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视病情可增至五、七丸。

安服有微热。

勿惊异,病重的人服过三日,当有下泻病愈后,泻亦止。

脱肛不收。

用莨菪子炒过,研为末,敷患处。

风牙虫牙。

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内烧类。

以小管引烟入病齿处。

又方:把莨菪子装入瓶内,热汤淋药得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换。

有涎出,可吐去。

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

用莨菪子研为末,每服两小匙,水送下。

极效。

乳痈坚硬。

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

注意不得把药嚼破。

恶疮似癞,长期不愈。

用莨菪子烧存性,研为末,敷患处。

跌打损伤。

用莨菪子三工业区末,加羊油调涂伤处。

本草纲目·草部·土茯苓

〔李时珍〕 〔明〕

释名 土萆解、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

气味 (根)甘、淡、平、无毒。

主治 梅毒。

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

骨挛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

用土茯苓一两,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

又方:用土茯苓四两、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水代茶饮。

瘰疬溃烂。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

多吃为好。

本草纲目·草部·山豆根

〔李时珍〕 〔明〕

释名 解毒、黄结、中药。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急黄。

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钱。

赤白痢。

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

三服后即可止痢。

水盅腹大,皮肤变黑。

用山豆根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头风热痛。

用山豆根末,调油涂两太阳。

牙龈肿痛。

用山豆根一片,含在痛处。

喉中发痈。

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

病重不能言语者,不断地以鸡毛扫药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语。

疥癣。

用腊猪油调山豆根末涂搽。

喉风(牙关紧闭,水米不下)。

用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咽。

本草纲目·草部·黄药子

〔李时珍〕 〔明〕

释名 木药子、大苦、赤药、红药子。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项瘿。

用黄药子一斤,洗净,锉细,泡酒一斗,每日早晚饮酒一杯。

忌一切毒物,并须戒怒。

咯血、吐血。

用蒲黄、黄药子,等分为末,放手掌上,频频舐食。

又方:用黄药子、汉防已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饭后服,小麦汤调下。

一天服二次。

天泡水疮。

用黄药子研末涂搽。

本草纲目·草部·大戟

〔李时珍〕 〔明〕

释名 邛钜、下马仙。

气味 (根)苦、寒、有小毒。

主治 水肿喘包。

用大戟(炒)二两、干姜(炮)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姜汤送下。

以大小便通畅为度。

水病肿满。

用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碎,加水二升,煮取七俣,一次服下,病重者,再服一次可愈。

病愈后,一年之内须慎饮食,不吃刺激性大的东西。

水肿腹大(或遍身浮肿)。

用枣一半,放锅内,上面盖着大戟的根、苗,加不加盖煮熟,随时取枣吃下,枣尽病愈。

又方:大戟、白牵牛、木香,等分为末。

每取一钱,纳入剖开的猪肾中,用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下。

牙痛。

把大戟放口中齿痛处,咬定。

止痛效果好。

本草纲目·草部·闾茹

〔李时珍〕 〔明〕

释名 离娄、掘据、白色者名草闾茹。

气味 (根)辛、寒、有小毒。

主治 痈疽肿痛。

用闾茹一两,研为末,每服一匙,温水送下。

疥疮。

用闾茹研为末,加轻粉、香油调匀敷涂。

伤寒咽痛(毒气上攻发肿)。

用指甲大小的闾茹一块,放口中嚼汁咽下。

本草纲目·草部·马蓼

〔李时珍〕 〔明〕

释名 大蓼、墨记草。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杀肠中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