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石部·杓上砂

主治 面上风粟,或青或黄赤,隐暗涩痛,及人唇上生疮者,本家杓上刮去唇砂一二粒,即安。

又妇人吹乳,取砂七枚,温酒送下,更以炊帚枝通乳孔。

此皆莫解其理。

集解 此淘米杓也。

有木杓、瓢杓,皆可用。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石部·石鳖

〔李时珍〕 〔明〕

集解 石鳖生海边,形状大小俨如虫,盖亦化成者。

虫俗名土鳖。

本草纲目·石部·雷墨

〔李时珍〕 〔明〕

集解 《刘恂岭表录异》云: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

本草纲目·石部·雷墨

〔李时珍〕 〔明〕

集解 《刘恂岭表录异》云: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

本草纲目·石部·汤瓶内硷

〔李时珍〕 〔明〕

集解 此煎汤瓶内澄结成水硷,如细砂者也。

附方 消渴引饮。

本草纲目·草部·甘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咽痛(少阴症)。

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

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甘草汤”。

肺热喉痛(有灸热)。

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

每服五钱,水煎服。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

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

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

用灸甘草三两,研细。

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小儿热嗽。

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

此方名“凉隔丸”。

婴儿初生便闭。

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小儿撮口风。

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

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

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儿童遗尿。

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小儿尿中带血。

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

一岁儿一天服尽。

小儿干瘦。

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

每服五丸,温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赤白痢。

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

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口疮。

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背疽。

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

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不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

冷了再换。

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

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

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各种痈疽。

用甘划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

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

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

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

每服一、二匙。

此方名“国老膏”。

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初起乳痈。

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

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痘疮。

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

成脓破口,便难治好)。

用甘划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

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

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

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

温服。

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阴部温痒。

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冻疮发裂。

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汤火伤。

用甘草煎蜜涂搽。

本草纲目·石部·砭石

〔李时珍〕 〔明〕

释名 针石。

主治 刺百病痈肿。

集解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

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为针。

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

本草纲目·石部·金刚石

〔李时珍〕 〔明〕

释名 金刚钻。

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主治 磨水涂汤火伤。

作钗钚服佩,辟邪恶毒气。

集解 葛洪《抱朴子》云: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没水取之,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

《丹房镜源》云:紫背铅能碎金钢钻。

本草纲目·石部·土黄

〔李时珍〕 〔明〕

主治 枯瘤赘痔乳,食瘘疬并诸疮恶肉。

修治 用砒石二两,木鳖子仁、巴豆仁各半两,硇砂二钱,为末,用木鳖子油、石脑油和成一块,油裹,埋土坑内,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块,瓷器收用。

孤滔曰:“土黄制雄黄。

本草纲目·石部·石芝

〔李时珍〕 〔明〕

集解 石芝者,石象芝也。

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

高尺许,光明而味辛。

贵州普定分司署内有假山,山间有树,根干枝条皆石,而中有叶如榴,袅袅茂翠,开花似桂微黄。

嘉靖丁巳,佥事焦希程赋诗纪之,以比康于断松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

时珍按图及抱朴子之说,此乃石桂芝也。

海边有石梅,枝干横斜,石柏,叶如侧柏,亦是石桂之类云。

主治 洪曰: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

本草纲目·石部·石面

〔李时珍〕 〔明〕

释名 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

或曰饥荒则生之。

唐玄宗天宝三载,武威番禾县醴泉涌出,石化为面,贫民取食之。

宪宗元和四年,山西云、蔚、代三州山谷间,石化为面,人取食之。

宋真宗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饥,乡宁县山生石脂如面,可作饼饵。

仁宗嘉七年三月,彭城地生面。

五月,钟离县地生面。

哲宗元丰三年五月,青州临朐、益都石皆化面,人取食之。

搜集于此,以备食者考求云。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解药毒蛊毒,及金石药发动作痈疽渴疾,消扑损瘀血,止热狂惊痫,通月经,解风肿,除淋,并水磨服。

蛇虫蜂狼犬毒箭等伤,并末傅之。

明目去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