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四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

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

诚神几,曰圣人。

圣人不贵前知。

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

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

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

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就“至诚前知”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诚是实理,就是良知。实理的流畅运行就是神,它的初始萌动就是几。具备诚、神、几的人叫圣人。圣人对预知不怎么重现;祸福降临,圣人也在所难免,圣人只知晓契机,善于应付各种变化而已。良知不分前后,只要看出现在的契机,就能一了百了。如果存个前知的心,那就是私心,就是想要趋利避害。邵子非常看重前知,就是因为他那趋利避害的私心没有涤除干净。”


注释

至诚前知,出自《中庸》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周敦颐《通书》:“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几,预兆、细微的迹象。 邵子,指邵雍,其以为人能前知。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五

〔王守仁〕 〔明〕

先生曰:“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

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

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

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六

〔王守仁〕 〔明〕

先生曰:“‘惟天下之圣为能聪明睿知’,旧看何等玄妙,今看来原是人人自有的。

耳原是聪,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圣人只是一能之尔,能处正是良知。

众人不能,只是个不致知。

何等明白简易!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七

〔王守仁〕 〔明〕

问:“孔子所谓远虑,周公夜以继日,与将迎不同。

何如?

”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

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

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

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八

〔王守仁〕 〔明〕

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子作效验说,如何?

” 先生曰:“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己是私未忘。

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

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

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九

〔王守仁〕 〔明〕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

何如?

”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

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

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

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

孔子则三者皆长。

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

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

‘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三

〔王守仁〕 〔明〕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

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

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

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

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

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 少间,又有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

” 一时在座者皆跃然。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二

〔王守仁〕 〔明〕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

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

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 是友愧谢。

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 在座者皆悚然。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一

〔王守仁〕 〔明〕

问“夭寿不二”。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三十

〔王守仁〕 〔明〕

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

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

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

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

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二十九

〔王守仁〕 〔明〕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

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

其道理合如此。

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

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

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

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

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

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

知此条理,便谓之智。

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