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尊前一曲歌

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简介

《卜算子》,非深于情思者,绝无如此深刻。非工于描写者,绝无如此自然。这首词类白乐天《琵琶行》,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上片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说尽胸中无限事;而这「无限事」又必非乐事,当是平生種種不得意之恨事。这是从后二句中「恨」「泪」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加顶真的修辞,比较一般的「流水对」更见跌宕多姿,对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 。「才欲歌时泪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笔,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恨应更、多于泪」,又翻进一笔,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乐天诗对音乐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涩、断连等等,有极为详尽的描摹形容。而此词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宛转。「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放拨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但白诗中的详尽的直白,在此完全作了暗示的处理。当听者为动听的演唱感染,希望进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时,她却「不语如痴醉 」。这样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末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词却只说「我亦情多不忍闻 」,好象是说歌女不语也罢,只怕我还受不了呢。由此可知,这里亦有一种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和白乐天《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首词善在抒情,妙在悬念的设置,化实为虚,得其空灵。同时,此词运笔颇饶顿挫 ,上片用递进写法,下片则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祷雨帖

〔苏轼〕 〔宋〕

元祐六年十月,颍州久旱,闻颍上有张龙公神祠,极灵异,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往祷之。

迨亦颇信道教,沐浴斋居而往。

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

二十六日,会景贶、履常、二欧阳,作诗云:“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

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

”景贶拊掌曰:“句法甚亲,前此未有此法。

”季默曰:“有之。

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

即此语也。

”相与笑语。

至三更归时,星斗灿然,就枕未几,而雨已鸣檐矣。

至朔旦日,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

既感叹龙公之威德,复喜诗语之不谬。

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

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

”仆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

二月十一日帖

〔朱熹〕 〔宋〕

二月十一日熹顿首再拜上记。

德修宫使、直阁左史舍人老兄:顷因阁中人还报状,不知已达未也。

不闻动静又许久,乡往德义,未尝去心。

比已春和,恭惟燕居超胜,台候万福。

熹自去冬得气痛足弱之疾,涉春以来,益以筋挛,不能转动。

悬车年及,不敢自草奏,又懒作群公书,只从州府申乞腾上,乃无人肯为作保官者。

近方得黄仲本投名入社,亦未知州郡意如何。

万一未遂,即不免径自申省矣。

机穽冥茫,不容顾避,姑亦听之而已。

去岁数月之间,朋旧凋落,类足关于时运气脉之盛衰,下至布衣之士,亦不能免,令人怆恨,无复生意,然此岂人力之所能为也哉!

偶刘主簿还蜀,附此草草。

邈无会面之期,惟冀以时自爱,为吾道倚重,千万,至恳不宣。

熹顿首再拜上记。

覆盆帖

〔苏轼〕 〔宋〕

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

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

轼白。

卜算子·深院花铺地

〔杜安世〕 〔宋〕

深院花铺地,淡淡阴天气。

水榭风亭朱明景,又别是、愁情味。

有情奈无计,漫惹成憔悴。

欲把罗巾暗传寄,细认取、斑点泪。

水调歌头·李参政壁生日十一月二十四日

〔魏了翁〕 〔宋〕

曾记武林日,岁上德星堂。

相君襟度夷雅,容我少年狂。

辇路升平风月,禁陌清时钟鼓,嗺送紫霞觞。

回首十年事,解后衮衣乡。

古今梦,元一辙,谩千场。

纷纷间较目睫,谁解识方将。

霜落南山秋实,风卷北邻夜燎,世事正匆忙。

天意那可问,只愿善人昌。

类型

朝代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