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村居:广信书院本及四卷本甲集均无题,玆从《花庵词选》。茅檐低小: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吴音:四卷本作「蛮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ǎo):老翁、老妇。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中儿:《花庵词选》作「中男」织:编织,指编织鸡笼。亡(wú)赖:《汉书·高帝纪》:「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按:此处之「亡赖」作「顽皮」、「淘气」解。亡,通「无」。卧剥:广信书院本作「看剥」,玆从四卷本及《花庵词选》。


简介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赏析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作者用轻笔淡墨,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俗画。辛稼轩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这是一首农村词,描绘了农村宁静安适的生活景象。纯用白描,直陈其事,表现人物情态特征,惟妙惟肖,请与盎然。



寿皇子

〔程珌〕 〔宋〕

磊魁晶荧,岁有常期。

秋分维何,天高气清。

玉蟾吐辉,银汉无声。

澄霄一色,万里云平。

此时候之,出丙入丁。

所出之国,政化和平。

人生其时,既寿且宁。

矧复前星,以及子星,与之并明。

天启休期,应期挺生。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

〔苏轼〕 〔宋〕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绿醅。

暮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柳梢青

〔蔡伸〕 〔宋〕

数声鶗鴂。

可怜又是,春归时节。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如梦令

〔李清照〕 〔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类型

朝代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