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茵陈蒿

气味 (茎、叶)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大热黄疸。

用茵陈切细煮汤服。

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

此方名“茵陈羹”。

遍身风痒。

用茵陈煮浓汤洗浴即愈。

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

用茵陈蒿两把,加水一斗五程式,煮成七升,先以皂荚汤洗,再以茵陈汤洗。

隔一天洗一次。

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

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眼热红肿。

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附方 茵陈蒿为治黄的要药。

加大黄,治阳黄。

加附子,治阴黄,其所以能胎黄,由于它能散肝脏的湿热。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青蒿

〔李时珍〕 〔明〕

释名 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气味 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青蒿子: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 痨病。

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

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

此方名“青蒿丸”。

疟疾寒热。

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温疟(只热不冷,痰多)。

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工人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赤白痢。

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

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

此方名“蒿豉丹”。

酒痔便血。

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

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刀伤。

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

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牙齿肿痛。

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鼻中息肉。

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附方 功用和青蒿叶机同。

本草纲目·草部·白蒿

〔李时珍〕 〔明〕

释名 由胡、蒌蒿、蘩。

气味 (苗、根)甘、平、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恶疮癞疾、夏月暴痢等。

能杀河豚鱼毒。

本草纲目·草部·红蓝花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红花、黄蓝。

气味 (花)辛、温、无毒。

主治 风疾兼腹内血气痛。

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

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

不止,再服。

一切肿疾。

用红花熟捣取汁服。

喉痹壅塞。

用药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

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

用红花煮酒服。

产后血晕。

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

耳出水。

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

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

有的处方只用红花一味,不用枯矾。

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气味 (子)辛、甘、微温、无毒。

(茎、叶)辛、微温、无毒。

(花)微苦、甘、无毒。

(根)甘、无毒。

主治 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

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

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

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 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

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

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

产后晕眼黑。

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

产后痢疾,用米汤。

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

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

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

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

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

妇女久无了息,用温酒。

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

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

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

收存瓶中。

每取一杯,和酒内服。

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尿血。

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赤白痢。

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

此方名“二灵散”。

小儿疳痢。

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

到病愈为止。

常服嫩叶汁亦可。

痔疮下因。

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

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各种疔疮。

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

又方:益母草,烧存性。

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

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

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喉闭肿痛。

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

冬月用益母草根。

耳。

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作洗婴汤。

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本草纲目·草部·夏枯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 (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

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赤白带下。

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血崩。

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打伤、刀伤。

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汗斑白点。

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

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

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

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 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

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本草纲目·草部·番红花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消夫蓝、撤法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

亦治惊悸。

本草纲目·草部·艾

〔李时珍〕 〔明〕

释名 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流行伤寒(头痛。

大烧,脉盛等)。

用干艾叶三程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

出汗为好。

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

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中风口歪。

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中风口噤。

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咽喉肿痛。

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

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癫痫诸风。

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

灸数随年岁增减。

小儿撮口脐风。

用艾叶烧灰。

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

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

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

此病古称狐惑)。

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

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头风面疮,痒出黄水。

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

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

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

白痢。

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久痢。

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

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

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痔疮。

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

血秽泻后即愈。

妊娠下血。

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

每服一升。

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

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妇女崩中,血出不止。

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产后下血。

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忽然吐血。

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

又方:熟艾烧灰。

取二钱,水送服。

盗汗不止。

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水眼肿痛。

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脸上黑痣。

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

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便痣烂脱。

鹅掌风。

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

水冷,热后再熏。

极为有效。

小儿烂疮。

用艾叶烧灰敷搽。

疔疮肿毒。

用艾蒿一担营业税灰。

淋水取汁,以一、二合调和石灰成糊,先用针刺疮至痛,再点药,三遍后见效。

背疮初发。

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壮数。

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

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

此方被赞为神方。

虫蛇咬伤。

用艾灸几壮,有效。

风虫牙痛。

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

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附方 艾的功用是温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

但艾性至热,不可久服。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可用熟艾装布袋中,兜着脐腹,便觉温适。

患寒湿脚气的人,把艾放在补救内,疗效也很好。

本草纲目·草部·淹闾

〔李时珍〕 〔明〕

释名 覆闾。

气味 (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瘀血不散。

变成痈肿。

用生淹闾捣汁一升内服。

月经不通。

用淹闾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研匀,放入酒二斗中浸封。

五日后,每饮三合。

一天服三次。

产后血痛。

和淹闾子一两,水一升,童便二杯,同煎服。

本草纲目·草部·野菊

〔李时珍〕 〔明〕

释名 苦薏。

气味 (根、叶、茎、花)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 无名肿毒。

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乘热服,让汗发出。

另以药渣敷患处。

又方: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把,共捣烂,加入酒一碗,绞取汁取。

仍以药渣敷患处。

要出汗才好。

又方:夏日采苍耳叶,秋日采野菊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酒送下。

天泡湿疮。

用野菊花根、枣木,共煎汤洗患处。

瘰疬末破。

用野菊花根捣烂,煎酒内服。

以药渣敷患处。

本草纲目·草部·燕脂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赦。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防痘入目。

用燕脂、蛤粉,共研为末。

嚼汁点小儿眼内。

痘疮倒陷。

用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胡荽煎酒送下。

服两次即可见效。

漏疮肿痛。

用猪胆七个、燕脂子十个,洗水和匀,搽患处,几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