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战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十月裏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裏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注释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徵召的士兵。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日夜更望官军至:一作「前後官军苦如此」。


简介

此诗讲述的是唐肃宗至德元载(西元七五六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战败後肃穆沉重的氛围;後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後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復长安的渴望。全诗寓主观于客观,把对胡虏的仇恨、对官军的痛惜、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种种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场面中,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赏析

宋·葛懒眞《韵语阳秋》:「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言房琯之败也。琯临败犹持重,而中人邢延恩促战,遂大败,故甫深悲之。 宋·刘後村《後村诗话》:……琯虽败,犹为名相。至叙陈陶、潼关之败,直笔不恕,所以为诗史也。 明·王于越《杜臆》:真是悲歌当哭。见人哭人,未必悲;读此二诗(按指本诗与《悲青坂》),鲜弗垂涕者。「群胡血洗箭」是实语。血作陈陶水,见之惊心;而胡人且以血洗箭,自是妙语。 明末清初·宋幽谷《抱真堂诗话》:工部《悲陈陶》,可谓沉着痛快。 明末清初·吴修龄《围炉诗话》:陈陶斜之败(按:「陈陶泽」一名「陈陶斜」),不为房琯讳,故曰「诗史」。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何焯曰:「至」字一韵独用。 清·浦山伧《读杜心解》:陈陶之悲,悲轻进以致败也。官军之聊草败没,贼军之得志骄横:两两如生。结语兜转一笔好,写出人心不去。 清·杨西木《杜诗镜铨》:书法,见公不以成败论人(「四万义军」句下)。



牧竖

〔崔道融〕 〔唐〕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溪居即事

〔崔道融〕 〔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上遇雨二首

〔崔道融〕 〔唐〕

【其一】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沉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西施滩

〔崔道融〕 〔唐〕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梅花

〔崔道融〕 〔唐〕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悲青坂

〔杜甫〕 〔唐〕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结爱

〔孟郊〕 〔唐〕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池上二绝

〔白居易〕 〔唐〕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马说

〔韩愈〕 〔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