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流淌。 台湾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注释

潸(shān):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 去年今日: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简介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之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全诗语句警拔,撼人心魄,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此诗仅四句,却将忧国怀乡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强烈、动人心魄,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首句“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这一句诗中,作者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而此时的丘逢甲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春景。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者禁不住悲情满怀、怆然泪下。 次句“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杜甫诗意是,连花也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伤心落泪,鸟也为人民的痛苦而惊心动魄。无情的花草禽鸟都为时局黯然神伤,诗人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须多说。“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分量,另一方面又暗中悬疑,欲露又止,将吐还吞。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的话,那正是诗人为后两句蓄势,为后面感情的喷涌而出作渲染。 后两句使足千钧笔力,道出底蕴:“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两句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作者始终未能忘记前一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政府竟将台湾同胞世代生息的故园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惨剧。 作者格外地标明时间——“去年今日”,就是由于这个日子对于他以及四百万台湾民众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同一哭”道出了全体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这是他们心底里发出的血泪呼喊,也是他们满腔爱国激情的强烈迸发。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前两句的蓄势,后两句才一纵到底,略无滞碍,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的后两句也解释了前两句伤情的原因。“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当时作者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触景伤怀。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主要是由于作者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全体国人的共同情感和心声,包含着作者爱国爱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感人至深,因而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


赏析

近代江瑔《丘沧海传》:苍凉慷慨,有渔阳参挝之声。



梅州喜晤梁辑五光禄

〔丘逢甲〕 〔清〕

重向程江续坠欢,八年潦倒别长安。

中天列宿寒无焰,等是中朝冗散官。

梅州喜晤梁辑五光禄

〔丘逢甲〕 〔清〕

当君读礼归田日,是我哀歌渡海年。

一副千秋家国泪,不堪齐洒岭云边。

梅州喜晤梁辑五光禄

〔丘逢甲〕 〔清〕

一笑全输此局棋,神州苍莽欲何之?

虬髯红拂无消息,身愧三原李药师。

梅州喜晤梁辑五光禄

〔丘逢甲〕 〔清〕

如画江山古敬州,潭龙殿虎各千秋。

孤城角冷梅花月,慷慨谈兵客倚楼。

梅州喜晤梁辑五光禄

〔丘逢甲〕 〔清〕

恩仇未了剑无光,迫窄乾坤论莫狂。

尚有神仙容退步,待将丹诀问云房。

李花

〔丘逢甲〕 〔清〕

蛎粉墙西易夕阳,讨春消息为春伤。

李花开落东风里,惆怅离人自断肠。

微雨

〔丘逢甲〕 〔清〕

微雨轻云扫墓天,东风消息又经年。

棠梨花发千林雪,独对春山意惘然。

寻镇山楼故址,因登城四眺,越日遂游城北诸山十二首

〔丘逢甲〕 〔清〕

龙楼凤阁倚天尊,肃立群山万骑屯。

戎马书生豪气在,三台高处望中原。

寻镇山楼故址,因登城四眺,越日遂游城北诸山十二首

〔丘逢甲〕 〔清〕

曾费诚斋策马来,临溪处处见花开。

一庵拟筑蓝田曲,补种诗中十里梅。

寻镇山楼故址,因登城四眺,越日遂游城北诸山十二首

〔丘逢甲〕 〔清〕

浮生富贵等微尘,欲觅山林寄此身。

但是故乡归便好,不妨衣白作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