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漏卢

释名 亦名野兰、荚蒿、鬼油麻。

气味 (根、苗)咸、寒、无毒。

主治 腹内蛔虫。

用漏卢为末,每取一匙,和饼子肉汤同服。

小儿疳病肚胀,或常泻痢,冷热不调。

用漏卢一两,研细。

每服一钱,加猪肝一两或盐少许同煮熟,空心一次服完。

冷劳泄痢。

用漏卢一两、艾叶(炒)四两,共研为末。

取末一半,加醋三升同熬成膏,别把另一半药末加入,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

产后带下。

治方同上。

乳汁不下(乳内胀痛,积久成痈)。

用漏卢二两半、蛇蜕十条(灸焦)、瓜萎十个(烧存性),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风痛,筋脉拘挛。

用汛(麸炒)半两、地龙(去土,炒)半两,共研为末。

另用生姜二两,取汁,加入三两蜜,同煎开几次,又加好酒五合,收存待用。

服药时,取上制的药末,以收存的汤剂煨温后送下。

此方名“古圣散”。

背痈。

用漏卢、连翘、生黄芪、沉香各一两,生粉草半两,大黄(微炒)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服至热退便停药。

此方名“漏卢汤”。

白秃头疮。

用漏卢草烧灰,加猪油调匀涂搽。

附方 李明珍说:漏卢下浮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

古方治痈疽发背,首推漏卢汤。

安常治痈疽及预防流行的痘疹热,用漏卢叶。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香薷

〔李时珍〕 〔明〕

释名 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

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

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连进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饮”。

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水肿。

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心烦胁痛。

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附方 香薷的订功效是发汗解表、利尿消肿。

如伤暑后大热大渴,汗泄如雨,则不家用本品。

本草纲目·草部·假苏

〔李时珍〕 〔明〕

释名 姜芥、荆芥、鼠萤。

气味 (茎、穗)辛、温、无毒。

主治 风热头痛。

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

每服地我,茶调下。

风热牙痛。

用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随时含漱。

小儿惊症。

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

朱砂为衣。

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一天服二次。

一切偏风(口眼歪斜)。

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

加将药渣支掉三分之一,蓁三分之二晒干为末。

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早晚各服一次。

中风口噤。

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

此方名“荆芥散”。

产后中风(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

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

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

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

此方名“华陀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

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等名。

产后血眩(精神昏冒)。

用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水磅下。

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钱。

产后下痢。

用荆芥穗四、五枝,烧存性,不能触油火。

烧好后加麝香少许,以热开水调下。

口鼻出血如泉涌。

用荆芥烧存性,研累。

每服二钱,陈皮煎汤送下。

二服可愈。

吐血不止。

用荆芥连根洗过,捣汁半碗服下。

服干穗末亦可。

又方:荆芥穗为末。

生地黄汁调服二钱。

尿血。

用荆芥、缩砂,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血崩。

和荆芥穗在麻油灯上烧焦,研细。

每服二钱,童便送下。

痔漏肿痛。

用荆芥煮汤,每日洗痛处。

大便下血。

用荆芥(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妇女酒送下。

又方:荆芥二两、槐花一两,同炒,研细。

每服三钱,茶送下。

瘰疬溃烂(牵连到胸前两腋,结块大如茄子)。

用荆芥根下段剪碎,煎汤热洗。

洗后,见破烂处有紫黑点,以针刺破,让恶血流出。

另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匀扫烂处出水。

次日洗过又扫,直至病愈。

疔肿诸毒。

用荆芥一把,切细,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为两次冷饮。

各种疮疥。

用荆芥研末,加地黄自然榨汁熬膏,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

脚丫湿烂。

用荆芥叶捣烂敷上。

头目诸疾(眼疾,风气头痛,头昏目眩等)。

用荆芥穗为末。

每服三钱,酒送下。

小腹急痛,癃闭不通。

用荆介、大黄,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温水磅下。

小便不通者,大内用量减半。

大便不通者荆芥用量减半。

此方名“倒换散”。

附方 荆芥的功用是祛风解表,清热散瘀,破结块,消痈毒。

李时珍称它是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

本草纲目·草部·薄荷

〔李时珍〕 〔明〕

释名 菝活、蕃荷菜、吴菝活、南薄荷、金钱薄荷。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

用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噙含一丸。

用白沙糖调丸亦可。

眼睑红烂。

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每取残,泡热激发中洗眼。

瘰疬。

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

鼻血不止。

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水煮,棉球裹汁塞鼻。

血痢不上。

用薄葆叶煎汤常服。

火毒成疮。

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

附方 薄荷能消风散热,也能引热外出,故治骨蒸痨(肺结核)、小儿惊狂、大热等下,常用它作为引药。

本草纲目·草部·续断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属折、接骨、龙豆、南草。

气味 (根)苦、微温、无毒。

主治 刀伤、痈疡、折跌、能续筋骨。

亦治妇女崩中漏血,破症结瘀血。

妊娠胎动。

用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等分为末,加煮烂了的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产后诸疾(血晕、心闷、烦热、气接不上、心头硬、乍寒乍热等)。

用续断皮一把,加水三升煎成二升,分三次服。

打伤,闪了骨节。

加续断叶捣烂敷伤处。

本草纲目·草部·苏

〔李时珍〕 〔明〕

释名 紫苏、赤苏、桂荏。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伤寒气喘。

用紫苏一把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慢慢饮用。

劳复食复。

用紫苏叶煮汁二升饮下。

亦可加生姜、豆豉同煮。

霍乱用满。

用能吐,用生紫苏捣成汁服,或用干紫苏煮汁服亦可。

九伤出血不止。

用嫩紫苏叶加桑叶一起,捣烂敷贴伤处。

跌伤出血。

用紫苏捣烂敷伤处,伤口自合。

又方:用陈紫苏圳蘸伤处流出的血揉烂敷伤。

血不成脓,愈后亦无瘢痕。

疯狗咬伤。

用紫苏叶嚼烂敷伤口。

乳痈肿痛。

和紫苏煎汤,随进服下,另取紫苏捣烂敷痛处。

咳嗽气短。

用紫苏茎叶二钱、人参一钱,水一杯,煎服。

附方苏子:是紫苏的果实。

气味辛、温、无毒。

苏子与苏叶功用相,发散风气,宜用叶。

清得止下,宜用子。

苏子可治: 顺气利肠。

用紫苏子、麻子仁,等分研烂,水滤取汁,同米一起煮稀饭吃。

风湿脚气。

用紫苏子,高良姜、桔皮,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能下地)。

用紫苏子二两,捣碎,加水三升,磨成汁,倒入粳米二合中煮成稀饭,和葱,椒、姜、豉一起吃下。

消渴。

用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桑根皮煎汤送下。

一天服两次。

体中的水从小便排出。

食蟹中毒。

用紫苏子煮汁饮下。

本草纲目·草部·马兰

〔李时珍〕 〔明〕

释名 紫菊。

气味 (根、叶)辛、平、无毒。

主治 诸疟寒热。

用马羊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

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绞肠痧。

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打伤出血。

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喉痹口紧。

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水肿尿涩。

用马半、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丹毒。

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痔漏。

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

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

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

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

每天熏洗患处。

本草纲目·草部·泽兰

〔李时珍〕 〔明〕

释名 水香、都梁香、虎兰、虎蒲、龙枣、孩儿菊、风药。

根名地笋。

气味 (叶)苦、微温、无毒。

主治 产后水肿,血虚浮肿。

有泽兰、防己,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醋酒送下。

小儿蓐疮。

由大人嚼泽兰心把疮周围封起来。

很有效。

疮肿初起。

把泽兰捣烂封住,有效。

损伤瘀肿。

治法同上。

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变成翻花状)。

用泽兰四两,煎汤薰洗。

二、三次后,再加枯矾一起煎洗。

附方 地笋,是泽兰的根。

可治产妇心腹痛等症。

产妇地笋作蔬菜吃,可以增强体力。

本草纲目·草部·兰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闲)、木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省头草、都梁香、孩儿菊、千金草。

气味 (叶)辛、平、无毒。

主治 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生血、调气,煮水,可以洗风病,可以解食牛马肉中毒。

附方 兰草和兰花,在植物学上根本不是同一科的东西,但许多人没有作仔细的实际观察,往往把这两者混同起来。

连对本草有研究的寇苕(宋人)和朱震亨(元人)也认为兰花就是兰草,李时珍为此,特在《本草纲目》中的兰草条专门写了一段正误,把这两种植物从形态上辨清。

他说,医书是为实用而写的,汉有把药物弄错。

本草纲目·草部·大蓟、小蓟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虎蓟(大蓟)、猫蓟(小蓟)、马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千针草、野红花。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心热吐血。

用小蓟叶和根,捣烂压汁,每次服二小碗。

七窍出血。

用刺蓟捣汁和酒服。

或取干蓟研细,冷水送服。

崩中下血。

用大、小蓟根一升,泡在酒一斗中,经过五天,取酒常饮适量。

亦可用酒煎蓟根服或用生蓟捣汁温服。

又方:小蓟茎、叶,洗净,切细,研汁一碗,加生地黄汁一碗,白术半两,共煎到五成汁,温服。

小产流血过多。

用小蓟根、叶,益母草各五两,加水二大碗煎成一小碗,分二次服,一日服完。

刀伤流血不止。

用小蓟苗捣烂敷伤处。

小便热淋。

用蓟根捣汁服。

疔疮恶肿。

用大蓟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以出汗为见效。

本草纲目·草部·薰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蕙草、香草、燕草、黄零草。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下痢。

用薰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加水六升,煮成二升服下。

一天服三次。

伤寒狐惑(按:狐惑症象是:虫蚀下部,痛痒不止,脉数而无热,汗出不止。

病初起时,目尽赤,七、八日后,四角变黄黑)。

用薰草、黄连各四两,咬细。

在白酸浆一斗中浸一夜。

煮成二升,分三次服。

头风旋晕(痰逆、恶心、懒食)。

用真零陵香、藿者叶、香附子(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茶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小儿鼻塞头热。

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慢火熬成膏,去滓,以膏揉摩背上。

每天三至四次。

头风白屑。

用薰草、白芷等分,加水煎成汁,倒入鸡蛋白调匀,搽头几十次,以后永不生屑。

牙齿疼痛。

用薰草叶煎水含漱。

梦遗失精。

用薰草、人参、白术、白芍药、生地黄、茯神、桂心、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分二次服。

此方名“薰草汤”。

节育断产。

用薰草研细。

每服二钱,酒送下。

连续服五次,可保一年不孕。

赤白痢。

用薰草去根,在盐酒中浸半月,取出炒干,每一两加广木香一钱半,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半,冷水送下。

三、四次以后用热米汤送服一钱半,即可止痢。

用药期间,忌食生梨。

此方名“返魂丹”。

附方 薰草是古代著名的香草,以其在零陵多产,故又有零陵香之称。

此药常用以治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等症,但多服则引起气喘,应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