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抒情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流水淙淙,隐约可辨犬吠之声;桃花灼灼,带露更显艳丽之色。 树林幽深,鹿儿时隐时现。正午时分,溪边不闻钟声。 野竹分开云雾穿入青天,飞泉挂在碧绿山峰。 道士身经何处?无人能够知晓。只能独自身靠古松,默默排遣无端愁绪。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桃花带露浓:一作“桃花带雨浓”。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简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赏析

《唐诗归》:锺云:全首幽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联仙境。三、四极幽野之致。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 《唐诗评选》:全不添入情事,下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唐律消夏录》:从水次有人家起,渐渐走到深林绝壑之间,而道士竟不知在何处也。仙乎仙乎!此等诗随手写出,看他层次之妙。 《增订唐诗摘钞》:写幽意固其所长,更喜其无丹鼎气,不用其所短。 《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以切题为妙者。 《古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而怅然,倚树望竹泉而已。 《唐诗成法》:不起不承,顺笔直写六句,以不遇结。唐人每有此格。「水声」、「溪午」、「飞泉」、「桃花」、「树」、「钟」、「竹」、「松」等字,重出叠见,不觉其累者,逸气横空故也,然终不可为法。 《唐宋诗醇》: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视孟浩然《寻梅道士》诗,华实俱胜。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唐仲言曰:今人作诗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绝古今,犹未免五用衣冠之议。如此诗,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吁!古人于言外求佳,今人于句中求隙,失之远矣。 《网师园唐诗笺》:入画,画且莫到(首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生妍婉隽,殊似右丞。惟首句出韵耳。 《唐宋诗举要》:吴曰:此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其鲜采(「犬吠」四句下)。 《李太白诗醇》:翼云云:用桃源事起,以「不遇」意承,以山中所见为转句。合句仍写不遇。又云:「两三松」,见倚不一处,不一时。



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

〔李白〕 〔唐〕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唐〕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咏山樽二首其一

〔李白〕 〔唐〕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李白〕 〔唐〕

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

折取对明镜,宛将衰鬓同。

微芳似相诮,留恨向东风。

题江夏修静寺

〔李白〕 〔唐〕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唐〕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唐〕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

〔李白〕 〔唐〕

陶令八十日,长歌归去来。

故人建昌宰,借问几时回。

风落吴江雪,纷纷入酒杯。

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

谢公亭

〔李白〕 〔唐〕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宿巫山下

〔李白〕 〔唐〕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