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二十二

道人头兀雷,例头肥特肚。

本是俗家人,出身胜地立。

饮食哺盂中,衣裳架上出。

每日趁斋家,即礼七拜佛。

饱吃更索钱,低头著门出。

手把数珠行,开肚元无物。

生平未必识,独养肥没忽。

虫蛇能报恩,人子何处出。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这位道士头顶凸起,例行的顶头肥特别大。他原本是普通百姓家的人,却在一个风水宝地出生立命。他的食物都是从盂中喂食,衣服则是从架子上取出。每天在斋堂里吃饭,还会向佛祖行七拜礼。吃饱了又索要钱财,低头穿过大门外出。他手中拿着念珠走动,但打开肚子里却一无所有。这个人一生可能并不懂得报恩之道,只是孤独养肥,从未想到过人子应该从哪里出生。



诗并序其二十三

〔王梵志〕 〔唐〕

寺内数个尼,各各事威仪。

本是俗人女,出家挂佛衣。

徒众数十个,诠择补纲维。

一一依佛教,五事总合知。

莫看他破戒,身自牢住持。

佛殿元不识,损坏法与衣。

常住无贮积,家人受寒饥。

众厨空安灶,粗饭当房炊。

只求多财富,馀事且随宜。

富者相过重,贫者往还稀。

但知一日乐,忘却百年饥。

不采生缘瘦,唯愿当身肥。

今多损却宝,来生更若为?

诗并序其二十四

〔王梵志〕 〔唐〕

生即巧风吹,死须业道过。

来去不相知,展脚阳坡卧。

只见生人悲,不闻鬼唱祸。

子细审三思,慈母莫生我。

诗并序其二十五

〔王梵志〕 〔唐〕

佐史非台补,任官州县上。

未是好出身,丁儿避征防。

不虑弃家门,狗偷且求养。

每日求行案,寻常恐迸仗。

食即众厨餐,童儿更护当。

有事检案追,出帖付里正。

火急捉将来,险语唯须胱。

诗并序其二十六

〔王梵志〕 〔唐〕

前人心里怯,干唤愧曹长。

纸笔见续到,仍送一缣箱。

钱多早发遣,物少被颉颃。

解写除却名,楷赤将头放。

诗并序其二十七

〔王梵志〕 〔唐〕

得钱自吃用,留着匮里重。

一日厥摩师,空得纸钱送。

死入恶道中,量由罪根重。

埋向黄泉下,妻嫁别人用。

智者好思量,为他受枷棒。

诗并序其二十一

〔王梵志〕 〔唐〕

观内有妇人,号名是女官。

各各服梳畋,悉带芙蓉冠。

长裙并金色,横披黄儭单。

朝朝步虚赞,道声数千般。

贫无巡门乞,得谷相共餐。

常住无贮积,铛釜当房安。

眷属王侵苦,衣食远求难。

出无夫婿见,病困绝人看。

乞就生缘活,交即免饥寒。

诗并序其二十

〔王梵志〕 〔唐〕

道士头侧方,浑甚总着黄。

无心礼拜佛,恒贵天尊堂。

三教同一体,徒自浪褒扬。

一被沾贤圣,无弱亦无强。

莫为分别相,师僧自设长。

同尊佛道教,凡恪送衣裳。

粮食逢医药,垂死续命汤。

敕取一生活,应报上天堂。

诗并序其十九

〔王梵志〕 〔唐〕

借贷不交通,有酒深藏善。

有钱怕人知,眷属相轻薄。

身入黄泉下,他吃他人著。

破除不由你,用尽遮他莫。

诗并序其十八

〔王梵志〕 〔唐〕

吾家多有田,不善广平王。

有钱怕不用,身死留何益?

承闻七七斋,暂施鬼来吃。

永别生时盘,酒食无踪迹。

配罪剔受苦,隔命绝相觅。

诗并序其十七

〔王梵志〕 〔唐〕

傍看数个大憨痴,造舍拟作万年期。

人人百岁乃有一,纵令长命七十稀。

□□□□期却半,欲似流星光暂时。

中途少少辽乱死,亦有初生婴孩儿。

无问男夫及女妇,不得惊忙审三思。

年年相续罪根重,月月增长肉身肥。

日日造罪不知足,恰似独养神猪儿。

不能透圈四方走,还须圈里待死时。

自造恶业还自受,如今痛苦还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