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刘寄奴草

释名 金寄奴、乌藤菜。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大小便血。

用刘寄奴研末,茶调匀,空心服二钱即止。

打伤瘀血,伤及腹内,用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温服。

霍乱转痢用刘寄奴草煎汁内服。

汤火伤。

用刘寄奴捣末。

先以鸡毛沾糯米资浆扫伤口,然后把药末敷上。

赤白痢。

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

赤多、加乌梅。

白多,加姜。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鸡冠花

〔李时珍〕 〔明〕

气味 (苗、子、花)甘、凉、无毒。

主治 吐血不止。

用白鸡冠花,在醋中浸煮七次,取出,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送下。

便血。

用鸡冠花、椿根皮,等分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黄芪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痔久转瘘。

用鸡冠花、风眼草,各一两,加水二碗煎汤多洗。

下血脱肛。

用白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加糊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又方:白鸡冠花(炒),棕榈灰、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月经不止。

用红鸡冠花一味晒干研细。

每服二钱,空心服,酒调下。

忌食鱼腥猪肉。

产后血痛。

用白鸡冠花,酒煎服。

白带。

用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天早晨空心服三钱,酒送下。

如是赤带,可用红鸡冠花。

白带兼沙淋。

用白鸡冠花、苦壶芦等分,烧存性,空心服,酒送下。

赤白痢。

用鸡冠花煎酒服。

赤痢,用红花。

白痢,用白花。

本草纲目·草部·呆耳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气味 (实)甘、温、有小毒。

(茎、叶)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 久疟不愈。

用苍耳子或根、茎,焙过,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用生苍耳捣汁服亦可。

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用苍耳子灰、苈末等分。

每服二钱,水送下。

一天服两次。

风湿挛痹。

用苍耳子三两,炒为末,又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咽下。

牙痛。

用苍耳子五升,加水一斗,煮取五升,乘热含漱,冷即吐去另换热汁。

用茎、叶煮水含漱或水中加少量盐都有效。

鼻渊流涕。

用苍耳子(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

眼目昏暗。

用苍耳子一升,研细,加白米半升煮粥每天吃。

肿毒疔疖,无头恶疮。

每年五月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锉细,煮烂,去滓留汁,武火煎滚,艾火煎稠,搅成膏,密封收存。

称为“万应膏”。

用时取出敷贴患处。

牙疼,用此膏敷牙。

喉痹,用此膏舌或噙化。

诸风头晕。

用苍耳叶,晒干,研细。

每服一钱,酒调下。

若有呕吐,则以蜜和药末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

十日后病愈。

大风疬疾(麻风)。

用嫩苍耳、荷叶,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送下。

一日服二次。

又方:用苍耳叶为末,以大枫子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茶送下。

一日服二次。

鼻血不止。

用苍耳茎叶捣汁一小碗服下。

痔疮。

用苍耳茎、叶研细,每服一匙,水送下。

赤白痢。

用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煮烂,把渣去掉,加蜜,武火熬成膏。

每服一、二匙,开水送下。

附方 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本草纲目·草部·天名精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蚵草、豕首、彘颅、活鹿草、刘草、皱面草、母猪芥。

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气味 (叶、根)甘、寒、无毒。

李明珍说:“微辛、甘、有小毒”。

主治 吐血。

用天名精晒干研细,每服一、二钱,茅花泡汤调服。

咽喉肿塞,痰涎壅滞。

用天名精根、叶捣汁,鹅毛蘸取扫入喉部。

又方:用天名精、鼓捶草一同捣汁灌下。

灌喉不行,可灌鼻。

有吐就好。

又方:天名精(春夏用茎,秋冬用根)一把、青矾半两,同研细,点患处,食吐脓血、痰涎即愈。

风毒瘰疬。

用地菘捣烂敷患处,药干后即更换。

疔疮肿毒。

用地菘叶和酒糟一起,捣烂敷患处。

蛔虫、蛲虫。

用鹤虱研为细末,每服一匙,肥肉汤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希莶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希仙、火锨草、猪膏母、虎膏、狗膏、粘糊菜。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一说:辛、苦、平、无毒。

主治 中风。

夏日采莶枝、叶,洗净,九蒸九暴,但不宜太燥,捣碎为末,加炼蜜和丸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温酒开米汤送下。

服后须吃饭三、五匙压药。

连服数月,必见效。

此方名“莶丸”。

风寒下泻。

用莶草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此方名“火锨丸”。

痈疽肿毒。

用莶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毒重者连服三次,汗出即是见效。

疔疮发背。

用莶草、五叶草(五爪龙)、小蓟、大蒜等分,捣烂,加热酒一碗,榨汁服下,得汗即效。

反胃吐食。

用莶草焙过,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热汤送下。

附方李时珍说:“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

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

本草纲目·草部·狼牙

〔李时珍〕 〔明〕

气味 牙子、狼齿、狼子、犬牙、抱牙、支兰。

主治 (根)苦、寒、无毒。

附方 刀伤。

用狼牙草的茎、叶熟捣贴伤处。

尿血。

用狼牙草(焙干)、蚌粉(炒)、槐花、百药煎,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空心服,淘米水调下。

寸白虫(按:即绦虫)等。

用狼牙五两,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麻子在。

服药前一天,蛟饭禁食,次日清晨,服药一合,浆水送下。

全剂服完,病即愈。

妇女阴痒。

用狼牙二两、蛇床子三两,煎水热洗。

妇女阴蚀(阴部溃烂)。

用狼牙三两,加不四升煎取半升,洗患处。

一天四至五次。

停耳出汁。

用狼牙研末,裹棉中,塞耳内。

毒蛇伤螫。

用狼牙根或叶捣烂,加猪油调匀涂搽。

本草纲目·草部·夏枯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 (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

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赤白带下。

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血崩。

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打伤、刀伤。

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汗斑白点。

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

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

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

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 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

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本草纲目·草部·茺蔚(益母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气味 (子)辛、甘、微温、无毒。

(茎、叶)辛、微温、无毒。

(花)微苦、甘、无毒。

(根)甘、无毒。

主治 妇女胎前产后各种疾病。

用连根收采的正在开花的益母草,阴干后,取叶及花、子,碾为细末,加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每服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

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则每服为五十至七十丸。

服药时,随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汤汁送下: 胎前脐腹前或作响,用米汤。

腹痛胎动,下血不止,用当归汤。

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横生倒产,用炒盐汤。

产后晕眼黑。

发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产后腹痛,时发寒热,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

产后痢疾,用米汤。

产后月经不调,用温酒。

产后中风,半身不遂,用童便和酒。

产后气喘咳嗽,面目浮肿,用温酒。

产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

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用薄荷汤。

妇女久无了息,用温酒。

此方名“济阴近魂丹”。

产妇诸疾及内脏受伤瘀血等下。

用益母草全草洗净,竹刀(忌铁刀)切为小段,不中煮烂,去草取汁,约得五、六斗。

澄清半日后,滤去浊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状如糖稀。

收存瓶中。

每取一杯,和酒内服。

一天两次,此方名“益母膏”。

尿血。

用益母草捣汁服一升。

赤白痢。

用益母草(晒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白痢以干姜汤、赤痢以甘草汤关定。

此方名“二灵散”。

小儿疳痢。

用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吃。

到病愈为止。

常服嫩叶汁亦可。

痔疮下因。

用益母草叶捣汁服。

各种痈疮(妇女乳痈、小儿头疮,黄烂熟疮、疥疽阴蚀等)。

用益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头号,分几次洗名贵怍。

各种疔疮。

用益母草捣烂封疮,另取益母草绞汁内服。

又方:益母草,烧存性。

先用刀划破疔根,挤出血,然后挑药入疔内,疔深者,用捻子把药送入底部。

过一会,有污血流出,拭净,再次上药,直到看见红血乃止。

一、二日后,根烂出,以针挑去,再敷上药,不久,合口自愈。

喉闭肿痛。

用益母草捣烂,加新汲水一碗,绞出浓汁一次饮下。

冬月用益母草根。

耳。

用益母茎叶榨汁滴耳内。

作洗婴汤。

儿将生,先取益母草五两煎汤,儿生下后,即用此汤洗浴,可预防生疮生疥。

本草纲目·草部·红蓝花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红花、黄蓝。

气味 (花)辛、温、无毒。

主治 风疾兼腹内血气痛。

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

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

不止,再服。

一切肿疾。

用红花熟捣取汁服。

喉痹壅塞。

用药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

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

用红花煮酒服。

产后血晕。

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

耳出水。

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

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

有的处方只用红花一味,不用枯矾。

本草纲目·草部·白蒿

〔李时珍〕 〔明〕

释名 由胡、蒌蒿、蘩。

气味 (苗、根)甘、平、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恶疮癞疾、夏月暴痢等。

能杀河豚鱼毒。

本草纲目·草部·青蒿

〔李时珍〕 〔明〕

释名 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气味 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青蒿子: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 痨病。

用青蒿锉细,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腹时及临星时各用温酒送下。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

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参末麦站冬末各一两,熬至能捏丸时,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饭后服,米汤送下。

此方名“青蒿丸”。

疟疾寒热。

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

温疟(只热不冷,痰多)。

用青蒿二两,在童便不浸过,焙干,加铅丹半两,工人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调下。

赤白痢。

用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用饼,晒干。

每用一饼,以水一碗半煎服。

此方名“蒿豉丹”。

酒痔便血。

用青蒿叶或青蒿茎,研为末。

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刀伤。

用青蒿捣封伤口,血止即愈。

又方: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一起捣烂晒干,临用时研成末搽伤处。

牙齿肿痛。

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耳出脓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鼻中息肉。

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点息肉上。

附方 功用和青蒿叶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