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石部·雄黄

释名 亦名黄金石、石黄、熏黄。

气味 夺、平、寒、有毒。

主治 骨蒸发热(按:即今之肺结核)。

用雄黄一两,加入小便一升中。

另取方圆尺的石板一块,以炭火烧热,把雄黄尿汁淋在石上,垫上薄毡,令病人解衣顶被坐石上,勿使漏风。

几次之后,病状即逐渐减轻。

伤寒咳逆。

用雄黄一钱、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阴部蚀烂,痛痒不已。

用雄黄半两烧于瓶中,熏下部,有效。

偏头风。

用雄黄、细辛,等分研细。

每次取二、三分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此方名“至灵散”。

腹胁痞块。

用雄黄、白矾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而糊调成膏,摊纸上,贴痞块处。

贴至大便畅泄乃愈。

胁下痃癖(按:胁下觉有积聚,呼吸时常抽痛)。

用雄黄一两、巴豆五钱,同研细。

加白面二两,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四丸。

以开过几次再放冷以后的水冲服。

大便畅通,病即转好。

此方名“煮黄丸”。

酒癖(饮酒过度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长期不愈)。

用皂角子大的雄黄六小块、巴豆(连皮油)十五个、蝎子尾巴十五个,共研为末,加面粉五两半,滴水做成丸子,如豌豆大。

丸子将干时放于麸中炒香。

炒后,取丸子放水里观察。

凡是浮在水面的就是好的,收存起来。

每服二丸,温酒送下。

此方名“酒征丸”。

油癖(特别喜欢吃油,缺油即病)。

用雄黄半两,研末,水调服。

症瘕积聚。

用雄黄二两,研细。

水飞九次,放入新竹筒中,以蒸饼一块封住筒口,蒸七次。

再用上等粉脂一两,和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七丸。

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

阴肿。

用雄黄、矾石各二两,甘草一尺,加水五升,煮成二升,浸肿处。

食物中毒。

用雄黄、青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送下。

虫毒。

用雄黄、生矾等分,加蜡做成丸药,如梧子大。

每服七丸,开水送下。

13、便血。

用雄黄不拘多少,放入枣内,用线捆好,煎汤。

另用铅一两,熔化后,倒入汤中同煮。

自早至晚,不断添开水。

煮毕,取出研细,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用原有的铅汤送下。

三服血止。

暑天泄痢。

用雄黄水飞九次,放在竹铅内蒸七次,研末,与蒸饼混合,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丸,甘草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有效。

疯狗咬伤。

用雄黄五钱、麝香二钱,研细,酒送下。

分二次服完。

百虫入耳。

烧雄黄熏耳内,虫自出。

马汗疮(按:牧马人多生这种疮,初起肿痛,后感烦热,重者可致死)。

用雄黄、白矾各一钱,乌梅三个,巴豆一个,合研为末,油调敷疮。

刀伤。

用雄黄一粒,半豆大,放入伤口内,另取雄黄五钱,小便送服。

凡刀伤感染,毒入内部者,服此药有效。

打伤发肿。

用雄黄二分、密陀僧一分,共研为末,水调敷伤处。

极见效。

白秃头疮。

用雄黄、猪胆汁调匀敷上。

眉毛脱落。

用雄黄末一两,调醋搽。

疔疮恶毒。

先用针剌毒疮的四边及中心,再以雄黄粉敷上。

又方:用雄黄、蟾蜍各五分,共研为末,和葱、蜜捣丸,如小米大。

以针剌破疮顶,将药插入。

喉痹(按:此即喉风。

喉部不能吞咽,气闭欲死)。

用雄黄磨新汲水一盏灌下,吐出恶物即愈。

牙痛。

用雄黄和枣肉,捏成小丸,塞牙齿空洞中。

走马牙疳,臭烂出血。

用豆大的雄黄七粒,每粒包入一个去了核了的淮枣中,再用铁丝把枣子穿成一串,烧化为末。

每次取少量搽患处,让涎流出。

搽药至病愈为止。

耳流脓汁。

用雄黄、雌黄、硫磺,等分为末,吹耳内。

多年臁疮。

用雄黄二钱、陈皮五钱,卷入布中成精捻子,烧烟熏疮,令热水流出。

红鼻头。

用雄黄、硫磺各五钱,水粉二钱,乳汁调敷。

三、五次后可愈。

附方 雄黄有毒,内服不能过量,不能持续服用,以免积蓄中毒。

又雄黄不能以火煅烧,因煅烧后便分解及氧化为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毒性大增。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石部·雌黄

〔李时珍〕 〔明〕

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心痛吐水,不下饮食。

用雌黄二两、醋二斤,慢火煎成膏,加干蒸饼和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丸,姜汤送下。

癫抽筋。

用雌黄、炒铅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麝香少许,在牛乳汁半升中熬成膏,仔细捣匀,做成丸子,如麻子大。

每服三、五丸,温水送下。

小便不禁。

用雌黄一两半,研细。

加干姜半两、盐四钱,同炒成黄色,合研为末。

再加水和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癞疮。

用雌黄粉加醋和鸡蛋黄调匀,搽疮上。

牛皮顽癣。

用雌黄粉加水银粉,调猪油搽患处。

附方 雄黄和雌黄,都是硫和砷的化合物。

两者的药效大致相同:温中、搜肝、杀虫、解毒、祛邪。

本草纲目·石部·石膏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细理石、寒水石。

主治 伤寒发狂。

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共研细。

甘草煎汤,冷的送下。

此方名“鹊石散”。

小儿丹毒。

用石膏粉一两调水涂搽。

骨蒸劳(外寒内热,附骨而蒸,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四肢渐细,脚上浮肿)。

用石膏十两,研细,水调服。

每服一茶匙,一天两次。

肺热喘嗽。

用石膏二两、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汤送下。

痰热喘嗽。

用石膏、凝水石各五钱,研细,人参汤送下。

胃火牙痛。

用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

加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五分,共研细。

天天擦牙,有效。

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物模糊)。

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以水三大碗煎石膏、竹叶,煮成二大碗,去渣取汁,加米煮粥,调糖吃下。

头风流泪。

用煅石膏二两、川芎二两、灸甘草半两,共开为末。

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

一天服二次。

头痛,心烦,流鼻血。

用石膏、牡蛎各一两,研细。

每服二钱,新汲水送下。

同时用水调少量药滴鼻内。

风热性筋骨痛。

用石膏三钱、面粉七钱,研细,加水调匀,锅里煅红。

冷定后化在滚酒中,趁热服下。

盖被发汗。

连服药三日,病愈。

雀目(按:即黄昏后不能视服)。

用石膏粉一钱放在两薄片猪肝中,外用绳捆好,在沙锅中煮熟,取出切食。

每天吃一次。

湿温,烦渴,多汗。

用石膏、灸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两小匙,热水送下。

水泻,腹内如雷呜。

用火煅石膏,加米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外以铅丹为衣。

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妇女乳痈。

用石膏煅红,研细。

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服药后,再喝酒至醉即安睡。

如此再服药一次,即见效。

油伤火烧。

用石膏粉敷上。

刀伤。

用石膏、沥表,等分为末,扑洒伤处,不要沾水。

疮口不收。

用石膏烧红,研以二两,加铅丹半两,共研为末,洒疮上。

此方名“红玉散”。

口疮咽痛。

用石膏煅过,取三两,加丹砂三钱半,脑子少许,共研细,点患处。

本草纲目·石部·玄明粉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称白龙粉。

为白净朴硝,先与萝卜处同煎,后与甘划同煎,再经火煅制成。

气味 辛、甘、冷、无毒。

主治 热阙(按:指伏热引起的四肢厥冷)。

用玄明粉三钱,热童便送下。

伤寒发狂。

用玄明粉二钱、丹砂一钱,研细,冷水送服。

鼻血水上。

用玄明粉二钱,清水送服。

凡脾胃虚冷及阴虚火动者忌服玄明粉。

本草纲目·石部·滑石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画石、液石、石、脱石、冷石、番石、共石。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烦热多渴。

用滑石二两,捣碎,加水三大碗,共煎成三碗。

支渣留水,和米煮粥吃。

女劳黄疸(下半天发热恶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额头变为黑色)。

用滑石、石膏,等分为末,大麦汁送下。

一日三次。

小便大利即愈,腹满者难治。

伤寒症流鼻血(因汗出不来而流鼻血。

如血色紫黑,不可止血,还要服温性之药。

等到有鲜血流出,便急服本药去止住)。

用滑石粉和米饭,捏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在口中稍稍嚼破,清水送下。

血立卡。

小便不通。

用滑石粉一升,加车前汁,调匀,涂脐的周围,干了就换。

冬天没有车前汁,可用水代。

妊妇尿涩不通。

用滑石粉和水调匀,糊在脐下两寸处。

伏暑吐泄(小便赤色,心烦,口渴)。

用好滑石(烧过)四两、藿香一钱、丁香一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此方名“玉液散”。

风毒热疮(遍身流黄水)。

先用虎仗、豌豆、甘草各等分,煎水洗浴,然后用滑石粉扑敷身上。

下部湿汗。

用滑石一两、石膏(煅过)半两、枯白矾少许,共研为末,干搽患处。

脚趾缝烂痒。

治法同上。

打伤肿痛。

用滑石、赤石脂、大黄各等分,共研为末。

热茶洗伤处后将药敷上。

热毒怪病(眼睛发红,鼻子肿大,喘气,浑身出斑,毛发如铁)。

用滑石、白矾各一两,研细,加水三碗,煮成一碗半。

不停地饮此水,饮完为止。

有些病可以用“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太白散”、“六一散”)来治疗。

附方 益元散的制法和功效如下:用水飞过的滑石六两、粉甘草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温水加蜜少许送下(实热用新汲水,解利用葱鼓汤,通乳用猪油面汤,催生用香油浆)。

益元散大养脾肾,益精气,壮筋骨,治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短气痰嗽、肌肉疼痛,除烦热,止消渴,解中暑伤寒等病。

本草纲目·石部·不灰木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无灰木。

其色白,如腐烂的木材,烧之不燃。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肺热咳嗽。

用不灰木一两半、玄精石二两、灸甘草半两、贝母一两半、天南星(白矾水煮过)半两,共研细。

每服半钱,姜汤送下。

咽喉肿痛,五心烦热。

用不灰木(先以牛粪烧红)四两、玄精石(煅红)四两、真珠一钱,共研细,加糯米少许,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一丸。

服时,用生地黄汁、粟米淘水研化后吞下。

每天服两次。

吐泻烦满,气逆腹胀。

以不灰木、阳起石(煅起)、阿魏各半两,巴豆(去心)、杏仁(去皮)各二十五个,共研细。

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樱桃大。

每服一丸。

服时,把丸子穿一孔,在灯上烧到烟尽,再研为末,姜汤送下。

附方 有人根据《纲目》对不灰木的描述,如“其色白如烂木,烧之不燃,以此得名。

”“要烧成灰,但斫破,以牛乳煮了,黄牛粪烧之,即成灰。

”“形如针文,烧之无烟。

”认为“这些性质和现在的石棉很相似,可能就是石棉。

本草纲目·石部·硝石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气味 苦、寒、无毒。

李明珍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

主治 头痛欲死。

以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心腹痛。

以硝石、雄黄各一钱,研细。

每点少许在眼眶内,即愈。

此方名“火龙丹”。

腰腹痛。

也用火龙丹。

眼红肿痛。

用硝石研细,卧时取黍米大点眼眶内。

次早,盐水洗去。

眼目障翳。

用硝石一两,熔于铜器中,加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

点眼。

喉痹。

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研细,吹喉内。

伏暑泻痢,肠风下血。

用硝石、硫磺各一两,白矾、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研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

清水送下。

五种淋疾(一、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通,小腹急痛。

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下血,疼痛满急。

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急痛。

四、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滴。

五、石淋:尿不能出,只下石砂,小腹胀痛)。

用上等硝石一两,研细,每服二钱。

劳淋者,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后应服补虚丸散。

血淋者,热淋者,都有冷水送下。

气淋者,用木通煎汤送下。

石淋者,用温水送下,但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

此方名“透格散”。

一般小便不通者。

也可服透格散,小麦汤送下。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现疮肿瘾疹)。

用硝石三两,溶开水一升中泡化。

然后以厚毛巾浸水拧干在患处。

巾冷再换。

女劳黑疸(傍晚时便恶寒发热,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只是额头黑,故称“黑疸”)。

用硝石、矾石(烧过),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大麦汁送下。

一日服三次。

服后,如小便变黄,小便变黑,即为将愈之象。

附方 硝石初煎炼时,有细芒,状如朴硝,因此也有“硭硝”之名。

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东西。

(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本草纲目·石部·灵砂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二气砂。

乃水银、硫磺合炼而成。

水银量多,硫磺量少。

气味 甘、湿、无毒。

主治 伏热吐泻。

用硫磺半两、水银一钱,研细,加姜汁和面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三岁用,服三丸,冷水送下。

大人可服三、四十丸。

此方名“阴阳丸”。

脾疼反胃。

用灵砂一两、蚌壳粉一两,同炒红。

加丁香、胡椒各四十九粒,共研为末。

再加姜汁煮过的半夏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冷气心痛。

用灵砂三分、五灵脂一分,共研细。

加稀糊做成丸子,如麻子大。

每服二十丸。

饭前服。

饭前服,石菖蒲、生姜汤送下。

九窍出血(因突然受惊而得,其脉必虚,不可借认是热极血溢而妄用凉药以致误事)。

用灵砂三十粒,人参煎汤送下。

三服可愈。

有些病。

可用“养正丹”(又名“交泰丹”)来治疗。

养正丹的制法和功效如下:用一个盏子,先放入铅的熔汁,次下水银,次下丹砂末,合炒,炒到不见星时,再下硫磺末。

急搅拌,看有焰起,可用酒醋解除。

药冷取出研细,加糯米糊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盐汤送下。

以上四味药,分量都相等。

此药可治:头晕气短,胆怯心悸,虚烦狂言,盗汗,腹痛,腰痛,反胃,上吐下泻,中风流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等症。

本草纲目·石部·银朱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猩红、紫粉霜。

用石亭脂和水银同罐炼成。

贴在罐口的是丹砂,贴在罐内的是银珠。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小儿内钓(惊风,多啼)。

用银朱半钱,乳香、煨蒜各一钱,共研细,捏成丸子,如粟米大。

半岁儿五丸,薄荷汤送下。

痰气结胸。

用银朱半两、明矾一两,同研细。

置瓦盏中,下加微火熔化。

刮取,搓成丸子,每服一钱,茶和姜汁送下。

此方名“鹤顶丹”。

水肿,但大便尚通畅。

用银朱半两、煅硫磺四两,共研细,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次服三十丸。

咽喉疼痛。

用银朱、海螵蛸,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

火焰丹毒。

用银朱调鸡蛋清涂搽。

汤火伤。

用银朱调菜油敷上。

背疽。

用银朱、白矾等分。

煎汤温洗患处,再用桑柴火远远烘热。

一天三次。

鱼脐疔(按:疔初起,即呈长形,边缘带红色,中央带黑色。

痛极者有救,不大痛者反而难救)。

用水调银朱成丸,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此方名“走马丹”。

杨梅毒。

用银朱、粉锡,等分为末。

把纸卷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

令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

一天一次,七天可愈。

又方:银朱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

又方:银朱、水银粉各一钱,黄蜡、菜油各一两,加热化开调药,摊在油纸上贴患处,疮痂自脱。

筋骨疼痛。

用银朱三钱、枯矾四钱,研细。

裹入纸中做成三个捻子。

每天早晨拿一个捻子蘸油熏肚脐,熏后蒙被而卧,汗出为好。

顽疮久不收口。

用银朱一钱、陈年石灰五分、松香五钱、香油一两,调匀,摊在纸上贴患处。

血风臁疮。

取黄蜡一两,熔化后,加银朱一两,搅匀,摊在纸上。

先把臁疮刺孔,再把药纸贴牢。

黄水湿疮。

用银朱、盐梅,合捣敷上。

癣疮。

用银朱、牛骨髓、桐油,调搽。

头上生虱。

用银朱浸醋,每天梳头时带药入发。

又一治法:纸包银朱,烧着,用碗盖住。

烟结碗内成垢,以茶水洗下,倒入头发中,再把头发包起来。

第二天,头虱尽死。

附方 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本草纲目·石部·粉霜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水银霜、白雪、白灵砂。

乃水银或水粉粉炼炼升华而成。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小儿急惊风。

用粉霜二钱,白牵牛(炒过)、水银粉各一钱,共研细。

每服二、三分。

薄荷汤送下。

以涎痰吐出为效。

小儿烦躁口渴。

用粉霜二至五分(即小儿年龄大小酌用),煮莲花汤送下,冬日用莲肉汤。

风热惊狂。

用粉霜一两、白面六钱,合做饼子,烤熟后研细,加水银粉半两、铅霜二钱半,共研为末,滴水揉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至十五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神白丹”,治伤寒积热、搐风、惊狂,皆有效。

斑疹生翳。

用粉霜八分、朱砂一钱,共研细,水调少许,放在耳朵里。

杨梅恶疮。

用粉霜敷搽。

本草纲目·石部·硇砂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砂、狄盐、北庭砂、气砂、透骨将军。

气味 咸、苦、辛、温、有毒。

主治 肾脏积冷,心腹疼,面青脚冷。

用硇砂二两、桃仁一两(去皮)。

先以酒一小碗煮硇砂,沸十多次,去掉砂石,加入桃仁涨,慢慢熬成膏,和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热酒送下。

积年气块,脐腹疼痛。

取木瓜三个,切开去瓤,将醋煮过的硇砂二两装入瓜内,晒在太阳下。

到瓜烂时,研匀,加米醋五升煎浓,再加蜜收存。

用时以附子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一丸,热酒化下。

痃癖症块(按:症状为心胸绞痛,有积块)。

取桑条烧灰,淋去苦汁,晒干。

另按硇砂一两和水三两的比便,把硇砂、水、灰拌合起来,使干湿适当,然后放入瓶中。

放前,瓶底热灰约半寸,放后,还要将灰填盖好。

如此处理完毕,再以文武火煅红。

冷定取出,倒药在小竹箕上(箕上先铺好三层纸),用热水淋药,收取滤汁,淋至硇味去尽为止。

保持滤汁于热灰中,常令鼓出小鱼眼小泡。

待汁干后,再煅一次,取药重研,加粟饭揉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五丸,空心服,酒送下。

反胃。

用硇砂二钱,加水调和,包入荞麦面中,煅焦。

冷后,剥取中间湿药。

焙干一钱,配槟榔二钱、丁香二个,共研细。

每服七厘,烧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至病愈为止。

愈后吃白粥半月,还要服其他健胃药。

各种痢疾。

用硇砂、丹砂各二钱半,研细。

另以黄蜡半两,巴豆仁二十一粒(去膜)同在瓦罐内煮透。

到豆色变紫时,取其中七粒与硇砂、丹砂共研匀,和熔蜡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三丸至九丸,淡姜汤送下。

此方名“灵砂丹”。

月经不通,脐腹积聚疼痛。

用硇砂一两、皂角五个(去皮和子,锉成末),共研为末。

加头醋一大碗熬膏,又放入陈皮末三两。

捣细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温酒送下。

死胎不下。

用硇砂、当归各半两,共研为末。

分两次服,温酒调下。

喉痹口噤。

用硇砂、硭硝等分,研匀,点喉部。

牙齿肿痛。

用老鼠一个,剥去皮后,擦上硇砂。

三日后,肉化尽。

取骨,瓦上焙干,研细,加入樟脑一钱、蟾蜍二分,每用少许点牙根上,能消肿痛。

眼生弩肉。

用杏仁百枚,蒸熟后去皮尖,研捣后取净汁。

汁中加硇砂末一钱,水煮化。

每日以汁点眼。

鱼骨鲠喉。

用硇砂少许,嚼咽可下。

喝虿叮螫。

用水调硇砂涂搽。

疔疮肿毒。

用好硇砂、雄黄,等分为末。

针刺疮口,挤去恶血后,以豆大的一撮药搽入疮中,外贴纸包好。

如有毒气入腹引起呕吐时,可服“护心散”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