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菊

释名 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金蕊、阴成、周盈。

气味 (花)苦、平、无毒。

主治 风热头痛。

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半,茶调下。

膝风痛。

用菊花、陈艾叶作护膝。

病后生翳。

用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末,每用二、三钱,加蜜少许,水煎服。

妇女阴肿。

用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

眼目昏花。

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共研为末。

加淅地黄汁和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临睡时茶送下。

附方 菊花的功用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燕脂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赦。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防痘入目。

用燕脂、蛤粉,共研为末。

嚼汁点小儿眼内。

痘疮倒陷。

用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胡荽煎酒送下。

服两次即可见效。

漏疮肿痛。

用猪胆七个、燕脂子十个,洗水和匀,搽患处,几次即愈。

本草纲目·草部·燕脂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赦。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防痘入目。

用燕脂、蛤粉,共研为末。

嚼汁点小儿眼内。

痘疮倒陷。

用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胡荽煎酒送下。

服两次即可见效。

漏疮肿痛。

用猪胆七个、燕脂子十个,洗水和匀,搽患处,几次即愈。

本草纲目·草部·野菊

〔李时珍〕 〔明〕

释名 苦薏。

气味 (根、叶、茎、花)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 无名肿毒。

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乘热服,让汗发出。

另以药渣敷患处。

又方: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把,共捣烂,加入酒一碗,绞取汁取。

仍以药渣敷患处。

要出汗才好。

又方:夏日采苍耳叶,秋日采野菊花,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酒送下。

天泡湿疮。

用野菊花根、枣木,共煎汤洗患处。

瘰疬末破。

用野菊花根捣烂,煎酒内服。

以药渣敷患处。

本草纲目·草部·淹闾

〔李时珍〕 〔明〕

释名 覆闾。

气味 (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瘀血不散。

变成痈肿。

用生淹闾捣汁一升内服。

月经不通。

用淹闾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研匀,放入酒二斗中浸封。

五日后,每饮三合。

一天服三次。

产后血痛。

和淹闾子一两,水一升,童便二杯,同煎服。

本草纲目·草部·艾

〔李时珍〕 〔明〕

释名 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流行伤寒(头痛。

大烧,脉盛等)。

用干艾叶三程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

出汗为好。

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

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中风口歪。

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中风口噤。

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咽喉肿痛。

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

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癫痫诸风。

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

灸数随年岁增减。

小儿撮口脐风。

用艾叶烧灰。

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

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

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

此病古称狐惑)。

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

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头风面疮,痒出黄水。

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

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

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

白痢。

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久痢。

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

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

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痔疮。

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

血秽泻后即愈。

妊娠下血。

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

每服一升。

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

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妇女崩中,血出不止。

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产后下血。

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忽然吐血。

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

又方:熟艾烧灰。

取二钱,水送服。

盗汗不止。

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水眼肿痛。

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脸上黑痣。

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

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便痣烂脱。

鹅掌风。

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

水冷,热后再熏。

极为有效。

小儿烂疮。

用艾叶烧灰敷搽。

疔疮肿毒。

用艾蒿一担营业税灰。

淋水取汁,以一、二合调和石灰成糊,先用针刺疮至痛,再点药,三遍后见效。

背疮初发。

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壮数。

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

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

此方被赞为神方。

虫蛇咬伤。

用艾灸几壮,有效。

风虫牙痛。

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

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附方 艾的功用是温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

但艾性至热,不可久服。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可用熟艾装布袋中,兜着脐腹,便觉温适。

患寒湿脚气的人,把艾放在补救内,疗效也很好。

本草纲目·草部·水苏

〔李时珍〕 〔明〕

释名 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

气味 (茎、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 漏血促使煞费苦心,用水苏煮汁一升服。

吐血、下血。

用水苏茎叶,煎汁服。

吐血咳嗽。

用水苏焙干研细,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鼻血不止。

用水苏五合,香豉二俣,同捣烂,搓成小团,如枣核在、塞鼻孔中,鼻血即止。

又方:水苏二两,防风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同时以水苏叶塞鼻。

又方:水苏、生地典,等分为末,冷水送服。

鼻渊(按:鼻渊俗名脑漏,鼻中不断流水、流脓,或脓中带血)。

用水苏叶、麦站科、川芎、桑白皮、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焙),等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人参汤送下。

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

用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去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共研为末。

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饭后服,荆芥汤送下。

突然耳聋。

用水苏叶生捣,棉裹,塞耳内。

头生白屑。

用水苏煮汗或烧灰淋汁洗头。

蛇虫咬佃。

用水苏研末,酒冲服。

并以敷伤处。

附方 水苏的主要功用在于理血下气。

本草纲目·草部·苏

〔李时珍〕 〔明〕

释名 紫苏、赤苏、桂荏。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伤寒气喘。

用紫苏一把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慢慢饮用。

劳复食复。

用紫苏叶煮汁二升饮下。

亦可加生姜、豆豉同煮。

霍乱用满。

用能吐,用生紫苏捣成汁服,或用干紫苏煮汁服亦可。

九伤出血不止。

用嫩紫苏叶加桑叶一起,捣烂敷贴伤处。

跌伤出血。

用紫苏捣烂敷伤处,伤口自合。

又方:用陈紫苏圳蘸伤处流出的血揉烂敷伤。

血不成脓,愈后亦无瘢痕。

疯狗咬伤。

用紫苏叶嚼烂敷伤口。

乳痈肿痛。

和紫苏煎汤,随进服下,另取紫苏捣烂敷痛处。

咳嗽气短。

用紫苏茎叶二钱、人参一钱,水一杯,煎服。

附方苏子:是紫苏的果实。

气味辛、温、无毒。

苏子与苏叶功用相,发散风气,宜用叶。

清得止下,宜用子。

苏子可治: 顺气利肠。

用紫苏子、麻子仁,等分研烂,水滤取汁,同米一起煮稀饭吃。

风湿脚气。

用紫苏子,高良姜、桔皮,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能下地)。

用紫苏子二两,捣碎,加水三升,磨成汁,倒入粳米二合中煮成稀饭,和葱,椒、姜、豉一起吃下。

消渴。

用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桑根皮煎汤送下。

一天服两次。

体中的水从小便排出。

食蟹中毒。

用紫苏子煮汁饮下。

本草纲目·草部·续断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属折、接骨、龙豆、南草。

气味 (根)苦、微温、无毒。

主治 刀伤、痈疡、折跌、能续筋骨。

亦治妇女崩中漏血,破症结瘀血。

妊娠胎动。

用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等分为末,加煮烂了的枣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产后诸疾(血晕、心闷、烦热、气接不上、心头硬、乍寒乍热等)。

用续断皮一把,加水三升煎成二升,分三次服。

打伤,闪了骨节。

加续断叶捣烂敷伤处。

本草纲目·草部·薄荷

〔李时珍〕 〔明〕

释名 菝活、蕃荷菜、吴菝活、南薄荷、金钱薄荷。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

用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噙含一丸。

用白沙糖调丸亦可。

眼睑红烂。

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每取残,泡热激发中洗眼。

瘰疬。

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

鼻血不止。

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水煮,棉球裹汁塞鼻。

血痢不上。

用薄葆叶煎汤常服。

火毒成疮。

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

附方 薄荷能消风散热,也能引热外出,故治骨蒸痨(肺结核)、小儿惊狂、大热等下,常用它作为引药。

本草纲目·草部·假苏

〔李时珍〕 〔明〕

释名 姜芥、荆芥、鼠萤。

气味 (茎、穗)辛、温、无毒。

主治 风热头痛。

用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

每服地我,茶调下。

风热牙痛。

用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随时含漱。

小儿惊症。

用荆芥穗二两、白矾(半生半枯)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

朱砂为衣。

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一天服二次。

一切偏风(口眼歪斜)。

用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烂,取汁浓煎成膏。

加将药渣支掉三分之一,蓁三分之二晒干为末。

以膏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开水送下。

早晚各服一次。

中风口噤。

用荆芥穗研细,取二钱,酒送服。

此方名“荆芥散”。

产后中风(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

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

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

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

此方名“华陀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

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等名。

产后血眩(精神昏冒)。

用荆芥穗一两三钱、桃仁五钱(去皮尖,炒),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水磅下。

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炒)各三钱。

产后下痢。

用荆芥穗四、五枝,烧存性,不能触油火。

烧好后加麝香少许,以热开水调下。

口鼻出血如泉涌。

用荆芥烧存性,研累。

每服二钱,陈皮煎汤送下。

二服可愈。

吐血不止。

用荆芥连根洗过,捣汁半碗服下。

服干穗末亦可。

又方:荆芥穗为末。

生地黄汁调服二钱。

尿血。

用荆芥、缩砂,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血崩。

和荆芥穗在麻油灯上烧焦,研细。

每服二钱,童便送下。

痔漏肿痛。

用荆芥煮汤,每日洗痛处。

大便下血。

用荆芥(炒)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妇女酒送下。

又方:荆芥二两、槐花一两,同炒,研细。

每服三钱,茶送下。

瘰疬溃烂(牵连到胸前两腋,结块大如茄子)。

用荆芥根下段剪碎,煎汤热洗。

洗后,见破烂处有紫黑点,以针刺破,让恶血流出。

另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匀扫烂处出水。

次日洗过又扫,直至病愈。

疔肿诸毒。

用荆芥一把,切细,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为两次冷饮。

各种疮疥。

用荆芥研末,加地黄自然榨汁熬膏,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

脚丫湿烂。

用荆芥叶捣烂敷上。

头目诸疾(眼疾,风气头痛,头昏目眩等)。

用荆芥穗为末。

每服三钱,酒送下。

小腹急痛,癃闭不通。

用荆介、大黄,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温水磅下。

小便不通者,大内用量减半。

大便不通者荆芥用量减半。

此方名“倒换散”。

附方 荆芥的功用是祛风解表,清热散瘀,破结块,消痈毒。

李时珍称它是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