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二首

【其一】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

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

至令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其一】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其二】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注释

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晋书·郑冲传》:“翼亮先皇。至德元载,肃宗即位于灵武,下制曰:‘朕治兵朔方,须安兆姓之心,勉顺群臣之请。’赵曰:‘朔方乃灵武邻郡。’” 入咸阳:指至德二年九月收复关中,十月肃宗还京。与汉灵帝末童谣相仿:“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 阴山骄子:指回纥。《史记·秦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渝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徐广曰:“阴山在五原北。”《通典》:“阴山,唐安北都护府也。” 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 “长驱东胡胡走藏”句: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东胡,指安庆绪。 “邺城反覆不足怪”句: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 “关中小儿坏纪纲”句:《旧唐书·宦官传》:“李辅国,闲厩马家小儿,少为阉,貌陋,粗知书计,为仆事高力士。”《通鉴》注:“凡厩牧、五坊、禁苑给使者,皆渭之小儿。”晋泰始谣:“贾裴王,乱纪纲。”关中小儿,指李辅国。 “张后不乐上为忙”句:《旧唐书·后妃传》:“张后宠遇专房,与辅国持权禁中,干预政事。帝颇不悦,无如之何”。上,指肃宗。 至令:一作“至今”。 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 “我昔近侍叨奉引”句:指诗人杜甫自己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故日近侍。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故日叨奉引。叨,忝也,自谦之词。 “出兵整肃不可当”句: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新唐书》:“代宗为太子,时从狩灵武,拜天下兵马元帅。山涛启事:‘可以整肃朝廷,裁制时政。’陈琳檄文:‘天下不可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句: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猛士,指郭子仪;未央,汉宫名,在长安。翻用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慨甚深。 “致使岐(qí)雍防西羌”句:岐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旧唐书·吐蕃传》:“乾元后数年,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为蕃戎境。” 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 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 天王:指唐代宗。 “愿见北地傅介子”句: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 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8年—公元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孙洙曰:“开元间承平日久,四郊无虞,居人满野,桑麻如织,鸡犬之音相闻。时开远门外西行,亘地万余里,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丁壮之人不识兵器。” 小邑:小城。 藏:居住。 万家室:言户口繁多。《资治通鉴》:“是岁(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句:写全盛时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十八年,)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豺虎,比喻寇盗。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句:写全盛时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 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 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 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 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通典·食货七》:“(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恃寸刃”。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句:写全盛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 圣人:指天子。 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 “天下朋友皆胶漆”句:是说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问。 百馀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公元618年)到开元末年(公元741年),有一百多年。 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 “叔孙礼乐萧何律”句: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句:开始由忆昔转为说今,写安史乱后的情况:以前物价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却是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一匹绢;直,同“值”。 “洛阳宫殿烧焚尽”句:用东汉末董卓烧洛阳宫殿事喻指两京破坏之严重。广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于十二月复还长安,诗作于代宗还京不久之后,所以说“新除”。 宗庙:指皇家祖庙。 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 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 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句:写不堪回首的心情。耆旧们都经历过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 小臣:杜甫自谓。 鲁钝:粗率、迟钝。 记识:记得、记住。 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禄秩,俸禄。 周宣:周宣王,厉王之子,即位后,整理乱政,励精图治,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 我皇:指代宗。 洒血: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 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


简介

《忆昔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古诗组诗作品,作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题目虽曰忆昔,其实是讽今。第一首讲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李辅国和宠惧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目的在于警戒唐代宗不要走肃宗的老道;第二首讲的是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应致力于安国兴邦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赏析

浦起龙《读杜心解》:前章戒词,此章祝词。述开元之民风国势,津津不容于口,全为后幅想望中兴样子也。 乔亿《杜诗义法》:后篇较胜,铺陈始终,气脉苍浑,文中之班、史。 钱谦益《杜诗钱注》:《忆昔》之首章,刺代宗也。……公不敢斥言,而以忆昔为词,其旨意婉而切矣。 仇兆鳌《杜诗详注》:古今极盛之世,不能数见,自汉文景、唐贞观后,惟开元盛时,称民熙物阜。考柳芳《唐历》,开元二十八年,天下雄富,京师米价斛不盈二百,绢亦如之。东由汴宋,西历岐风,夹路列店,陈酒馔待客,行人万里,不持寸刃。呜呼,可谓盛矣。明皇当丰亨豫大时,忽盈虚消息之理,致开元变为天宝,流祸两朝,而乱犹未已。次章于理乱兴亡之故,反复痛陈,盖亟望代宗拨乱反治,复见开元之盛焉。 王嗣奭《杜臆》:肃宗至灵武,与出奔无异,诗云:“忆昔先皇巡朔方”,语极冠冕。至“张后不乐上为忙”,明是惧内。继云:“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召乱者明是肃宗,而公俱不讳,真诗史也。末云:“老儒不用尚书郎。”知此诗作于严武奏为参谋工部员外郎之后,故次首又有“朝廷记识蒙禄秩”之语。



忆昔二首

〔杜甫〕 〔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冬狩行

〔杜甫〕 〔唐〕

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校猎亦似观成功。

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

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

幕前生致九青兕,骆驼?峞垂玄熊。

东西南北百里间,仿佛蹴踏寒山空。

有鸟名鸲鹆,力不能高飞逐走蓬。

肉味不足登鼎俎,何为见羁虞罗中。

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马一马骢。

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

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旌旗红。

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

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

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

自平

〔杜甫〕 〔唐〕

自平宫中吕太一,收珠南海千馀日。

近供生犀翡翠稀,复恐征戎干戈密。

蛮溪豪族小动摇,世封刺史非时朝。

蓬莱殿前诸主将,才如伏波不得骄。

释闷

〔杜甫〕 〔唐〕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胡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赠别贺兰铦

〔杜甫〕 〔唐〕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

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发阆中

〔杜甫〕 〔唐〕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南池

〔杜甫〕 〔唐〕

峥嵘巴阆间,所向尽山谷。

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

呀然阆城南,枕带巴江腹。

芰荷入异县,粳稻共比屋。

皇天不无意,美利戒止足。

高田失西成,此物颇丰熟。

清源多众鱼,远岸富乔木。

独叹枫香林,春时好颜色。

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

歌舞散灵衣,荒哉旧风俗。

高堂亦明王,魂魄犹正直。

不应空陂上,缥缈亲酒食。

淫祀自古昔,非唯一川渎。

干戈浩茫茫,地僻伤极目。

平生江海兴,遭乱身局促。

驻马问渔舟,踌躇慰羁束。

严氏溪放歌行

〔杜甫〕 〔唐〕

天下甲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

剑南岁月不可度,边头公卿仍独骄。

费心姑息是一役,肥肉大酒徒相要。

呜呼古人已粪土,独觉志士甘渔樵。

况我飘转无定所,终日戚戚忍羁旅。

秋宿霜溪素月高,喜得与子长夜语。

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

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得昏字

〔杜甫〕 〔唐〕

曾城有高楼,制古丹雘存。

迢迢百馀尺,豁达开四门。

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

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别魂。

是时秋冬交,节往颜色昏。

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

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

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

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

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吞。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杜甫〕 〔唐〕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悽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