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藿香

释名 兜娄婆香。

气味 (枝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 霍乱吐泻用藿香叶、陈皮各半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暑天吐泻。

用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共研为末。

每服一、二钱,淘米水调服。

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

用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加一点盐,以开水调下。

口臭。

用藿香洗净,煎汤,随进嗽口。

烂疮。

用藿香中、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片贴疮上。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薰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蕙草、香草、燕草、黄零草。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下痢。

用薰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加水六升,煮成二升服下。

一天服三次。

伤寒狐惑(按:狐惑症象是:虫蚀下部,痛痒不止,脉数而无热,汗出不止。

病初起时,目尽赤,七、八日后,四角变黄黑)。

用薰草、黄连各四两,咬细。

在白酸浆一斗中浸一夜。

煮成二升,分三次服。

头风旋晕(痰逆、恶心、懒食)。

用真零陵香、藿者叶、香附子(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茶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小儿鼻塞头热。

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慢火熬成膏,去滓,以膏揉摩背上。

每天三至四次。

头风白屑。

用薰草、白芷等分,加水煎成汁,倒入鸡蛋白调匀,搽头几十次,以后永不生屑。

牙齿疼痛。

用薰草叶煎水含漱。

梦遗失精。

用薰草、人参、白术、白芍药、生地黄、茯神、桂心、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分二次服。

此方名“薰草汤”。

节育断产。

用薰草研细。

每服二钱,酒送下。

连续服五次,可保一年不孕。

赤白痢。

用薰草去根,在盐酒中浸半月,取出炒干,每一两加广木香一钱半,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半,冷水送下。

三、四次以后用热米汤送服一钱半,即可止痢。

用药期间,忌食生梨。

此方名“返魂丹”。

附方 薰草是古代著名的香草,以其在零陵多产,故又有零陵香之称。

此药常用以治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等症,但多服则引起气喘,应加以注意。

本草纲目·草部·大蓟、小蓟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虎蓟(大蓟)、猫蓟(小蓟)、马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千针草、野红花。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心热吐血。

用小蓟叶和根,捣烂压汁,每次服二小碗。

七窍出血。

用刺蓟捣汁和酒服。

或取干蓟研细,冷水送服。

崩中下血。

用大、小蓟根一升,泡在酒一斗中,经过五天,取酒常饮适量。

亦可用酒煎蓟根服或用生蓟捣汁温服。

又方:小蓟茎、叶,洗净,切细,研汁一碗,加生地黄汁一碗,白术半两,共煎到五成汁,温服。

小产流血过多。

用小蓟根、叶,益母草各五两,加水二大碗煎成一小碗,分二次服,一日服完。

刀伤流血不止。

用小蓟苗捣烂敷伤处。

小便热淋。

用蓟根捣汁服。

疔疮恶肿。

用大蓟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以出汗为见效。

本草纲目·草部·兰草

〔李时珍〕 〔明〕

释名 (闲)、木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省头草、都梁香、孩儿菊、千金草。

气味 (叶)辛、平、无毒。

主治 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生血、调气,煮水,可以洗风病,可以解食牛马肉中毒。

附方 兰草和兰花,在植物学上根本不是同一科的东西,但许多人没有作仔细的实际观察,往往把这两者混同起来。

连对本草有研究的寇苕(宋人)和朱震亨(元人)也认为兰花就是兰草,李时珍为此,特在《本草纲目》中的兰草条专门写了一段正误,把这两种植物从形态上辨清。

他说,医书是为实用而写的,汉有把药物弄错。

本草纲目·草部·泽兰

〔李时珍〕 〔明〕

释名 水香、都梁香、虎兰、虎蒲、龙枣、孩儿菊、风药。

根名地笋。

气味 (叶)苦、微温、无毒。

主治 产后水肿,血虚浮肿。

有泽兰、防己,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醋酒送下。

小儿蓐疮。

由大人嚼泽兰心把疮周围封起来。

很有效。

疮肿初起。

把泽兰捣烂封住,有效。

损伤瘀肿。

治法同上。

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变成翻花状)。

用泽兰四两,煎汤薰洗。

二、三次后,再加枯矾一起煎洗。

附方 地笋,是泽兰的根。

可治产妇心腹痛等症。

产妇地笋作蔬菜吃,可以增强体力。

本草纲目·草部·马兰

〔李时珍〕 〔明〕

释名 紫菊。

气味 (根、叶)辛、平、无毒。

主治 诸疟寒热。

用马羊兰捣汁,再加一点水,发病日早晨服。

药中高精亦可加沙糖。

绞肠痧。

用马兰根叶在口中细嚼,将汁咽下。

打伤出血。

用马兰、旱莲草、松香、皂树叶(冬日无叶,可用树皮)共研细,搽入伤口。

喉痹口紧。

用马兰根(或叶)捣汁,加几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邮,口自开。

水肿尿涩。

用马半、黑豆、小麦,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药一杯,饭前温服。

丹毒。

用马兰、甘草,磨醋搽患处。

痔漏。

春夏取生马兰,秋冬取干马兰,白水煮食,连汁喝下。

又方:马兰,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

每天服适量,米汤送下。

另用马兰煎水,加一点盐。

每天熏洗患处。

本草纲目·草部·莎草香附子

〔李时珍〕 〔明〕

释名 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须、续根草、地毛。

气味 (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未老先衰。

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黄,加茯神(去皮)四两,共研为末,以炼蜜调末为丸,如弹子大。

每晨服一丸,降气汤送下。

降气汤是用香附子(如上法处理)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合煎而成。

此方名“交感丹”。

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

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

单用香附子一味,经过去皮、煮、捣、晒、焙之后,研为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水一碗,煎药至八成服下,妇女用醋汤煎服。

此方名“一品丸”。

一切气病(胸腹胀满、恶心、气逆、翻酸、烦闷等)。

用香附子一斤、缩砂仁八两、炙甘草四两,共研为末,盐开水送服。

或研成粗末煎服亦可。

此方名“快气汤”。

心腹刺痛。

香附子(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甘草(炒)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心脾气痛(胸膛软处有一点作痛、俗称心气痛,实乃胃脘有滞所致,或起因于气,或起因于寒)。

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为末。

另用高良姜酒洗几次,略炒,也研为末。

两工分别收存,治病时,起因于寒者,姜二钱、附一钱。

起因于气者,附二钱、姜一钱。

起因于气与寒者,姜、附等分。

三种情况都以热米汤加一匙姜汁和一小撮盐把药送下。

服药七、八次后,病根可除。

心腹诸痛(心气痛、腹痛、小腹痛、血气痛等)。

用香附子二两、艾叶半两,在醋汤中贞煮熟,去艾叶,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此方名“艾附丸”。

湿肿虚肿。

用香附子、艾,加醋煮干,焙三工业区末。

以醋、糊调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常服,可使肿水从小便排出。

又方:香附子一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干研细,加糊为丸。

每服四、五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疝气痛。

和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

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酽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

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士,捣烂,微焙为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酒送下。

瘦人,加泽新天兰、赤茯苓末二两。

气虚,加四君子料。

血虚,加四物料。

此方名“四制香附丸”。

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带。

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为末,热酒冲二钱,立愈。

已昏迷者,服三钱,米汤送下。

安胎顺气。

香附子炒后研细,浓煎紫苏汤送服一、二钱。

加砂仁亦可。

此方名“铁罩散”。

妊娠恶阴(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

用香附子二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共研细。

每服二钱,开水加盐送下。

此方名“二香散”。

临产顺胎(怀胎九月或十月时服此,自然顺产)。

胜利地附子四两、缩砂仁(炒0)三两、甘草(炙)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产后狂言(血晕妄语。

烦渴不止)。

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细。

每服二钱,姜、枣煎汤送下。

气郁吐血。

用童便调香附末二钱服。

又方: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陈粟米汤送下。

肺破咯血。

用香附子一钱,研细,米汤送服。

一天服二次。

尿血。

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另煎汤。

先服香附汤在王口,后服地榆汤至尽。

发吵见效,可照此再服。

各种下血。

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捣碎,醋拌,焙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又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为末,加黄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国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又方:香附子末二钱,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见效很快。

脱肛。

用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

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后,淋洗患处。

气郁头痛。

用香附(炒)四两、川芎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茶汤调下。

常服可防头痛,又可明目。

肝虚目痛(冷泪,羞明)。

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茶汤送下。

突然耳聋。

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钱,萝卜子煎汤送下。

药忌铁器。

耳。

用香附末裹棉送入耳内,有效。

牙痛。

和香附子、艾叶煎汤漱口,同时用香附子末擦牙。

又方: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日擦牙。

长期消渴不愈。

用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陈粟米汤送下。

每天服二次。

蜈蚣咬伤。

嚼香附涂搽,立效。

附方 香附为疏肝、理气、解郁的要药。

治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病,香附也是必用的药物。

李时珍称本品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可以说是把香附的特点指出来了。

本草纲目·草部·苎麻

〔李时珍〕 〔明〕

气味 (根、叶)甘、寒、无毒。

主治 咳嗽痰哮。

用苎麻根(煅,存性)研细,取生豆腐蘸药三、五钱吃下。

如无效,可用肥猪肉二、三片蘸药吃,有效。

小便不通。

用苎麻根、蛤粉各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新汲水送下。

小便血淋。

用苎麻根煎汤多服。

亦治其他淋病。

妊娠胎动(妊妇忽下黄色恶汁,状录胶,或如小豆汁,腹痛难忍)。

用苎麻根(去黑皮、切细)二升、银一块,加水九升煮成四升。

每次取出一升,现酒半升煎成一升。

分作二次服下。

不用银亦可。

肛门肿痛。

用生苎麻根捣烂,令病人坐药上。

脱肛不收。

用苎麻根捣烂,煎汤熏洗。

背痈初起。

用苎麻根熟捣敷上,一天换药几次,肿消即愈。

丹毒。

用苎麻根煮成浓汁,一天洗三次。

刀伤折损。

夏日收取苎麻叶,和石灰捣作团,晒干收存。

临用时研成末敷伤处,即血止止,并且容易结痂。

本草纲目·草部·荆三棱

〔李时珍〕 〔明〕

释名 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

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

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

又方: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一两,硇砂二钱,共研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痃癖(胁下坚块如石)。

用荆三棱(炮)一两、川大黄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熬成膏。

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姜、桔皮汤送下。

小儿气癖。

用三棱煮汁给授乳的母亲吃,也把少量给小儿吃。

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无论热痃癖等,服此药都有效。

反胃恶心,药食不下。

用荆三棱(炮)一两、生丁香三分,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开水送下。

乳汁不下。

用荆三棱三个,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取汁出为度。

浑身燎泡(状如棠梨,每泡出水)。

用荆三棱、蓬莪茂各五两,共研为末。

分三次服,酒调下。

连续服完。

附方 荆三棱能破气散结,和莪茂一样,是治气胀、破积气、治症瘕(积聚结块)的名药。

本草纲目·草部·蓬莪术

〔李时珍〕 〔明〕

释名 莪述。

气味 (根)苦、辛、温、无毒。

主治 心腹冷痛。

用蓬莪期茂二两(醋煮)、木香一两(煨),共研为末。

每服半钱,淡醋汤送下。

妇女血气游走作痛及腰痛。

用蓬莪茂、干漆各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如是腰痛,则用核桃酒送下。

小儿气痛。

和蓬莪茂盛炮熟,研细,热酒送服一钱。

上气喘急。

用蓬莪茂五钱,加酒一碗半,煎至八成服。

气短不接(兼治滑泄及小便热)。

用蓬莪茂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共研为末,加蓬砂一钱,炼过,研细。

每服二钱,空心服,温酒或盐汤送下。

此方名“正元散”。

婴儿吐乳。

用蓬莪茂少许,加绿豆大的一粒盐,放入乳一合中煎开几次,去掉渣滓,再加两粟米大的牛黄一块,给病儿服。

很有效。

附方 莪茂的功用是破血祛瘀,消积止痛。

李时珍说“郁金入心,专治血分这病。

姜黄入脾,兼治血之气。

述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

”蓬莪茂已面为医家治积聚诸气的要药,与荆棱同用,效果更好,月脂过多及妊妇,忌用本品。

本草纲目·草部·郁金

〔李时珍〕 〔明〕

释名 玉金,姜黄、毛姜黄。

气味 (根)辛、苦、寒、无毒。

主治 颠狂症。

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共研为末,加稀同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痘毒攻心(痘疮忽由白色变成紫黑我,不出脓,日夜哭叫)。

用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加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将郁金切片焙干,研为末,加脑子(炒)半钱。

每服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调下。

二服后毒气从手足心发出,如痈状,病乃全愈。

心气痛。

和郁金、附子、干姜,等分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

男用酒,女用醋送下。

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

用郁金(烧存性)研细,取二钱,以米醋调灌能,转危为安。

鼻血、吐血。

用郁金研细,水服二钱。

不愈。

再服一次。

阳毒下血(热气入骨,痛不可忍)。

用郁金五个,牛黄一个、如皂荚子大,做成散剂,每服用醋浆水一碗煎三沸后,待温把药送下。

尿血。

用郁金一两、葱白一握,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温服。

一天服三次。

风痰壅塞。

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共研为末。

每取少许,温浆水调下。

同时,以浆水一碗,漱口吐涎。

可以吃一点东西压一下药味。

痔疮肿痛。

用郁金研细,加水调匀搽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