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草部·防风

释名 亦名铜芸、茴芸、茴草、屏风、根、百枝、百蜚。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自汗不止。

用防风,去掉芦头(按:芦头是指接近根部的叶柄残基),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送下。

又方:防风用面炒过,猪皮煎汤送下。

盗汗。

用防风二两、芎一两、人参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半钱,临睡时服。

老人便秘。

用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饭前服,开水送下。

偏头风与正头风。

用防风、白芷,等分为末。

每服二、三匙。

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两次送药服下。

破伤风(牙关紧闭)。

用天南星、防风,等分为末。

每服二、三匙。

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两次送药服下。

小儿解颅(按:指囟门久不闭合)。

用防风、白及、柏子仁,等分为末,乳汁调涂囟门。

一天换药一次。

妇女崩中。

用防风(去芦头),灸赤为末,每服一钱,以面糊酒调下。

此方称“独圣散”。

中乌头、芫花、野菌等毒。

用防风煎汁服。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草部·独活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羌活、羌青、独摇草、护羌使者、胡王使者、长生草。

李明珍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

”“入用微有不同,后人以为二物者,非矣。

” 气味 苦、甘、平、无毒。

主治 中风,通风发冷,不知人事。

用独活四两,加好酒一升,煎半升服。

又方:独活一两,加酒二升,煮成一升。

另用大豆五合,炒至爆裂,以药酒倒入,盖好。

过一段时间,温服三合。

瘫痪。

用羌活二斤、构子一斤,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

一天服三次。

产后中风,四肢抽筋,不能言语。

用羌活二两,煎酒服。

产后腹痛,甚至肠出。

用羌活二两,煎酒服。

妊妇浮肿或风水浮肿。

用羌活、萝卜子同炒香,只取羌活研细。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第一天服一次,第二天服二次,第三天服三次。

关节痛。

用独活、羌活、松节等分,酒煮过。

每天一杯,空心饮。

风牙肿痛。

用独活煮酒热漱。

又方:独话、地黄各三两,共研为末。

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服,连渣服下。

睡前再服一次。

喉闭口禁。

用羌活三两、牛蒡子二两,煎水一大杯,加白矾少许灌下。

睛垂至鼻(眼睛下垂到鼻部,大便下血,痛不可忍。

病名“肝胀”)。

用羌活煎汁服,几碗之后,病自全愈。

太阳头痛。

用羌活,防风、红豆,等分为末。

每取少许吸入鼻孔。

本草纲目·草部·土当归

〔李时珍〕 〔明〕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防风和血。

用土当归煎酒服。

闪扭手足。

用上当归同荆荠、葱白煎汤浸洗患处。

本草纲目·草部·石蒜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煎、水麻。

气味 (根)辛、甘、温、有小毒。

主治 便毒诸疮。

用石蒜捣烂涂搽。

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洒煎服,汗出为好。

产肠脱下。

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处。

小儿惊风,一叫而绝。

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又在胁下缠一圈,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

同时,用石蒜(晒干)、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匀贴手心。

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可使病儿复苏。

本草纲目·草部·升麻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周麻。

气味 甘、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

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

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

突发肿毒。

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

喉痹。

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

胃热牙痛。

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

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口舌生疮。

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为末。

棉裹药末含咽。

痱子热痒。

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

产后恶血不尽。

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

解莨菪、野葛等毒。

用升麻煮汁,多服。

本草纲目·草部·苦参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热病发狂。

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

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

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五日,胸满痛,大发烧)。

用苦参一两,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后能吐即愈。

谷疸(头昏、心慌、发黄。

这是大病后暴食伤胃所引起)。

用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研为末,加牛胆调药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生大麦煎汁送下。

一天服三次。

毒热足肿。

用苦参煮酒多擦。

梦遗食减。

用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三为末。

另取雄猪肚一个,洗净,在沙罐中煮烂,和药捣匀,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

每天服三次。

久服能使身体转健,食量增加,不再梦遗。

饮食中毒。

用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两次服,取吐即愈。

血痢。

用苦参炒焦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

脱肛。

用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患处,并以木贼末敷上。

齿缝出血。

用苦参一两、枯矾一钱,共研为末。

一天擦齿三次,有效。

鼻疮流脓发臭。

用苦参、枯矾各一两,生地黄汁三合,加水煎浓,随时滴疮上。

遍身风疹(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难睡)。

用苦参末一两,另用皂角二两,在水一升中揉滤取汁,瓦器内熬成膏,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饭后服,温水送下。

大风癞(按:即麻风)。

用苦参五两,切片,浸在酒三斗中,过一个月后,每取取酒饮一合。

一天三次。

宜常服不断。

又方:苦参末二两,缝在猪肚子中煮熟,把药去掉。

病人先饿一天,第二天早晨,饮清水一碗后,即取食猪肚,如吐出,须再吃。

过一、二时后,以肉汤调“无忧散”五、六钱服下。

有恶物排出时,即为见效。

再服皂角一斤(去皮,去子)煮汁,汁中调入苦参末,另加何首乌末二两、防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一起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茶送下。

一天服三次。

同时,还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癞。

又方: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癣等,用苦参(去皮,晒干)一斤、枳壳(麸炒)六两,共研为末,加蜜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白天两次,夜间一次)。

皮肤疥癞,手足坏烂,时出黄水。

用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共研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茶送下。

上下诸瘘(或在颈部,或在下部)。

用苦参五升,在苦酒一斗中浸泡三、四天后服下。

瘰疬结核。

用苦参末四两,加牛膝汁调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热开水送下。

汤火伤。

用油调苦参末敷伤处。

赤白带下。

用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共研为末。

另以雄猪肚一个,在水三碗中煮烂后,再捣成泥,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百丸,温酒送下。

本草纲目·草部·白茅

〔李时珍〕 〔明〕

释名 根名茹根、兰根、地筋。

气味 (茅根)甘、寒、无毒。

主治 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

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

每服一杯,温水送下。

哕止即停服。

反胃,食肉即吐。

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肺热气喘。

用生茅根一把,口咬细,加水二碗,煮成一碗,饭后温服。

三服病愈。

此方名“如神汤”。

体虚水肿(小便不利,但饮水很多)。

用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加水三升煮干。

去茅食品。

水随小便排出。

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

身体微胖,汗出如黄汁)。

用生茅根一把,切细,和猪肉一斤同煨汤吃。

小便热淋。

用白茅根四升,加水一斗五升,煮成五升,温服。

一天服一次。

劳伤尿血。

用茅根、干姜等分,加蜜一匙,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一天服一次。

鼻血不止。

用茅根研细,每服二钱,淘米水送下。

吐血不止。

用白茅根一把,水煎服。

竹木入肉。

用白茅根烧过研末,调猪油涂伤处。

本草纲目·草部·前胡

〔李时珍〕 〔明〕

释名 《唐韵》作湔胡。

气味 苦、微寒、无毒。

李时珍认为:前胡味甘辛,气微平。

主治 肺热、痰热、风头痛、反胃呕逆、小儿疳气等症。

李明珍指出:前胡,“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

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

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

本草纲目·草部·茈胡(柴胡)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地薰、芸蒿、山菜、茹草。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体瘦肌热)。

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二钱,煎服。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

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为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

虚劳发热。

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

湿热黄疸。

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

眼睛昏暗。

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为末,人乳调匀,敷眼上。

积热下痢。

用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后空心服下。

本草纲目·草部·秦艽

〔李时珍〕 〔明〕

释名 艽,音交。

亦名秦瓜,秦。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黄疸。

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

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

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暴泻、大渴、大饮。

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伤寒烦渴。

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

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

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小便艰难。

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

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胎动不安。

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一切疮口不合。

用秦艽研末敷上。

本草纲目·草部·龙胆

〔李时珍〕 〔明〕

释名 亦名陵游。

气味 (根)苦涩、大寒、无毒。

主治 伤寒发狂。

用龙胆二钱研细,加入鸡蛋清。

每服二钱,白蜜化冰水送下。

四肢疼痛。

用龙胆根切细,有生姜汁中浸一夜,焙干,捣为末。

取一茶匙,水煎,温服。

谷疸、劳疸(谷疸因多食而得,劳疸因过劳而得)。

用龙胆一两、苦参三两,共研为末,加牛胆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

如不愈,可稍稍增加药量。

治劳疸,可增加龙胆一两、栀子仁三至七枚,以猪胆代牛胆和丸。

盗汗。

用龙胆研细,每服一钱,加猪胆汁三两(滴入少许温酒)调服。

治小儿盗汗,可加防风。

咽喉热痛。

用龙胆磨水服。

目涩。

用生龙胆捣汁一合,加黄连浸汁一匙,调匀点眼。

眼中流脓。

用龙胆、当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蛔虫攻心(刺痛,吐清水)。

用龙胆一两,去头,锉碎,加水二碗,煮成一碗。

头天晚上停食,第二天清晨,将药一顿服完。

突然尿血不止。

以龙胆煎服。

附方 张元毒说:“龙胆味苦性寒,气味俱厚。

......其用有四:除下部风湿,一也。

及湿热,二也。

脐下至足肿痛,三也。

寒湿脚气,四也。

”又说:龙胆是“治眼中疾必用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