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注释

钟山:紫金山,今江苏省南京市。 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写,有感于当前事物。 涧水:山涧流水。 竹西:竹林西畔。 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茅檐:茅屋檐。 相对:对着山。 幽:幽静、幽闲。


简介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七言绝句,反映的是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对这样的改写,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王籍是用反衬。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这样写,寓静于闹,更富有情理韵味,经常被诗家所采用,如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诗是直写,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从诗歌的底蕴来说,王籍的诗更耐读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诗句入诗,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这首诗从这一点上来说,改得似乎太不高明,与他的学养不称。从这一反常来考虑,古人常以鼠雀喻谗佞的人攻击别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对,在诗中也许即以“一鸟不鸣”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听不到这些攻讦声因此而很高兴。



南涧楼

〔王安石〕 〔宋〕

扑扑烟岚绕四阿,物华终恨未能多。

故应陡起三千丈,始奈重山复岭何。

京城

〔王安石〕 〔宋〕

三年衣上禁城尘,抚事怊然愧古人。

明月沧波秋万顷,扁舟长寄梦中身。

陇东西二首

〔王安石〕 〔宋〕

陇东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

只有月明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

陇东西二首

〔王安石〕 〔宋〕

陇西流水向西流,自古相传到此愁。

添却征人无限泪,怪来呜咽已千秋。

斜径

〔王安石〕 〔宋〕

斜径偶通南埭路,数家遥对北山岑。

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送和甫至龙安暮归

〔王安石〕 〔宋〕

隐隐西南月一钩,春风落日澹如秋。

房栊半掩无人语,鼓角声中始欲愁。

和张仲通忆钟陵二首

〔王安石〕 〔宋〕

逸少池边有一丘,西山南浦惯曾游。

残年归去终无乐,闻说章江即泪流。

和张仲通忆钟陵二首

〔王安石〕 〔宋〕

一梦章江已十年,故人重见想皤然。

只应两岸当时柳,能到春来尚可怜。

壬子偶题

〔王安石〕 〔宋〕

黄尘投老倦匆匆,故绕盆池种水红。

落日攲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

九日赐宴琼林苑作

〔王安石〕 〔宋〕

金明驰道柳参天,投老重来听管弦。

饱食太官还惜日,夕阳临水意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