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黾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注释

黾池:今河南渑池县西。 子瞻:苏轼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黾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黾池寄子瞻兄》一诗寄给其兄长。 旧宿僧房壁共题:此为作者回忆。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简介

《怀黾池寄子瞻兄》是北宋苏辙所作,描述了诗人路过河南黾池回想起当初与兄长苏轼访僧留题之事,抒发了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黾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苏辙〕 〔宋〕

谢公游意未能厌,踏尽登山屐齿尖。

古殿神仙深杳杳,香炉烟翠起纤纤。

岩花寂历飘琼片,庭桧萧疏漏玉蟾。

帝子莫归人不见,微风细雨自开帘。

次韵子瞻题仙游潭中兴寺

〔苏辙〕 〔宋〕

潭边沙水不成泥,潭上孤禽挂崄啼。

缭绕飞桥能试客,蒙茸翠蔓巧藏溪。

云为绛帐马融室,石作屏风玉女闺。

仙果知君今未足,临潭脚战怕长梯。

石鼻城

〔苏辙〕 〔宋〕

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

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渭上汉江倾。

雍人未有章邯怨,魏将犹存仲达精。

睥睨陵迟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

楼观

〔苏辙〕 〔宋〕

老聃厌世入流沙,飘荡如云不可遮。

弟子怜师将去国,关门望气载还家。

高台尚有传经处,画壁空留驾犊车。

一授遗书无复老,不知何苦服胡麻。

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二首

〔苏辙〕 〔宋〕

秋气萧骚仍见雪,客愁缭绕动萦心。

幽吟北户窗声细,归梦函关马迹深。

疏树飞花轻䔩䔩,衰荷留柄乱簪簪。

遥闻诗酒皆推胜,社客何人近纳琛。

初春游李太尉宅东池

〔苏辙〕 〔宋〕

蓬岛灵仙宅,星河帝女家。

波光泛金翠,楼影动云霞。

清浅游鱼过,参差垂柳斜。

移舟更寻胜,远见小桃花。

除夕

〔苏辙〕 〔宋〕

患难思年改,龙钟惜岁徂。

关河先垄远,天地小臣孤。

吾道凭温酒,时情付拥炉。

南荒足妖怪,此日谩桃符。

壬辰生日儿侄诸孙有诗所言皆过记胸中所怀亦自作

〔苏辙〕 〔宋〕

生日今朝是,匆匆又一年。

读书真已矣,闭目但茫然。

下种言非妄,开花果定圆。

驱羊旧有法,视后直须鞭。

九日三首

〔苏辙〕 〔宋〕

河朔今将到,山阳近欲行。

老怀惊聚散,一酌慰平生。

陋巷连墙久,长淮照眼明。

到官纷讼牒,应忆此时情。

九日三首

〔苏辙〕 〔宋〕

我饮不为酒,黄花竞此时。

茱萸谩辟恶,曲糵助和脾。

浅酌何劳诉,独醒徒尔为。

来年我犹健,相对亦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