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此处情怀欲问天。

相期相就复何年。

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

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简介

这首词或许是作者离家远行途中所作,细腻地写出作者的所见所感。词中的章江就是章水,作者刘辰翁是庐陵人,庐陵滨临赣江。 该词上阕主以抒情,可分两层意思。「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二句写出情人分别后不知何时再能欢会的激情呼喊。「此处情怀欲问天」句,突兀而起激情顿现。「此处」,即此时。何以有此一问?「相期相就复何年」句作了回答。别时两人相与誓约,必当重会,而实在又不知,何时可成,苦心焦虑至极,难免要呼天而问了。「相就」一词,取「兰袂褪香,罗帐褰红,绣枕旋移相就」(周邦彦《花心词》)之义,谓男女之间的幽期欢会。「复何年」即更在何年,以反问语气,意指相会之遥遥无期,故而才如此激动。「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在感情上是馀哀未尽,在词情上是明转暗连。「行过」之「行」,又补道出是在别后。此泪中饱含离别之思,失望之恨,总上三句之情而结于此一「泪」字,字似轻巧,而所承极重。词似淡而极悲,语似直而意深令人低徊不尽,唏吁感叹。 下阕以写景为主,笔调明丽淡雅。「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一句,写暮春沿途所见。笔用对仗,曲折动人。上句谓为求早宿因只走了一半路程。诚如方夔诗中所云:「客怕远行催早宿」,早宿是由于怕远行;然则这半程旅途却只见了两岸的萋妻芳草。下句写暮春时的风雨,暮春时有风雨,寒意犹存。两句互相缀合,颇具跌宕纡曲之趣。「芳草」是我国古代诗文中表达乡思离情的传统意象,早在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之中即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暮春时节,芳草遍野,离人目睹,更添无限惆怅之情。暮春天气,犹寒欲雨,更使行人的离恨倍添。显而易见,词人所用的客观景物,正是突出其与他主观心态相关联乃至相通的那些特点。经过感情的染色,景语也就成了情语,从而与全词的抒情相互协调,组成统一完整的情境。 结尾「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二句,用是舟中偶见。「小小」极小之义。词中所用,又含有亲昵的意味。刘辰翁词中常用此语,如「花日穿窗梅小小」(《望江南·晚晴》)「池塘小小水漫漫」(《浪淘沙·有感》),等都是。此句还使人想起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的「竹外桃花三两枝」之句。但苏诗强调的是早春,与该诗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句都表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敏感和喜悦;这首词却不然,他写的是晚春桃花的凋谢,花期已过仅存残枝。含有美人迟暮的明显寓意,因而下句紧承说:「得人怜。」可见,桃花是他意中人的化身。 刘辰翁另有一首《浣溪沙感别》中有一句「为伊憔悴得人怜」,此词「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意思相同,但用笔不同,前者用的是直笔,后者用的是曲笔,情景结合,既写景又寓人。



南歌子

〔刘辰翁〕 〔宋〕

搔困麻仙爪,含暄忍客衣。

夜长窗月露成帏。

不说明朝风雨、自当归。

南歌子

〔刘辰翁〕 〔宋〕

篘熟双投美,香飘一缕丝。

霜前雁到蟹螯持。

自试小窗醉墨、作新诗。

太常引·其一和香岩上元韵

〔刘辰翁〕 〔宋〕

便晴也是不曾晴。

不怕金吾禁行。

风雨动乡情。

梦灯火、扬州化城。

少年跌宕,谁家娇小,绕带到天明。

昨夜月还生。

但惊破、霓裳数声。

太常引·其二寿李同知

〔刘辰翁〕 〔宋〕

此公去暑似新秋。

吏毒一句句。

行县胜监州。

觉甘雨、随车应求。

鹭清为酒,螺清为寿,起舞祝君侯。

急召也须留。

廿四考、中书到头。

玉楼春·其一侯仲泽约饮螺山灵泉寺,余与邓中甫候久,欲暮,归,归而侯至寺,相失

〔刘辰翁〕 〔宋〕

霜风不动晴明好。

探梅有约城东道。

桥边失却老仙期,城门落日人归早。

野田一望迷芳草。

除是腾空君后到。

立马三周黛佛头,参差中路令人老。

朝中措·劝酒

〔刘辰翁〕 〔宋〕

炼花为露玉为瓶。

佳客为频倾。

耐得风霜满鬓,此身合是金茎。

墙头竹外,洞房初就,画阁新成。

嚼得梅花透骨,何愁不会长生。

山花子·其一春暮

〔刘辰翁〕 〔宋〕

东风解手即天涯。

曲曲青山不可遮。

如此苍茫君莫怪,是归家。

阊阖相迎悲最苦,英雄知道鬓先华。

更欲徘徊春尚肯,已无花。

减字木兰花·其一寿词

〔刘辰翁〕 〔宋〕

脾神喜乐。

寿酒一杯胜服药。

过却明朝。

顶上新霜也合销。

小春三日。

便觉春暄梅影出。

醉把梅看。

比似茱萸更耐寒。

减字木兰花·其九再用韵戏古岩出妾

〔刘辰翁〕 〔宋〕

清欢昨日。

十事不如人六七。

试数从前。

素素相从得几年。

子兮子兮。

再拣一枝何处起。

翠釜峰驼。

客好其如良夜何。

减字木兰花·其八自述

〔刘辰翁〕 〔宋〕

不能管得。

欲雨能教天地黑。

待得开晴。

不用吾言也自行。

一杯亦醉。

万事无能吾欲睡。

旧亦能诗。

说旧时诗问是谁。